|
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十分豐富,其中關鍵要素是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加快從人口規模紅利轉向人口素質、人口質量紅利,推動中國由人口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的轉型。 |
中評社北京2月1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當前,中國正處於從人口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發揮人力資源的潛力與優勢是促進中國經濟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最大支撐。要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提高人口整體素質意義重大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徐策、曾紅穎、範憲偉、趙玉峰執筆文章表示,人口發展是關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十分豐富,其中關鍵要素是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加快從人口規模紅利轉向人口素質、人口質量紅利,推動中國由人口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的轉型。這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促進經濟增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基礎。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勞動者,衹有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才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基礎。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改善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水平、為科技創新提供高層次人才支撐,能夠有效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內生增長動力。
二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人力資本的提升,能夠提高勞動者創新意識和創造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三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促進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當前,聯合國、世界銀行和世界發展論壇等國際組織均採用勞動力終生收入的貼現值衡量人力資本總量。提升人力資本總量和轉化效率、增強勞動者就業技能和創新力,能夠提高勞動者當期和預期收入。公平的人力資本投資,能夠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得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的機會。
四是提高人民文明素養、夯實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要基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提升人口素質。人口素質包括體能健康素質、智能科教素質、精神文明素質等方面。著眼未來,要大力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積極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著力培育創新型人才,不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文明素養、科學文化素質。
中國人力資本快速積累
文章認為,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資本,表現為蘊含於人身上的各種生產知識、勞動與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質的存量總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健康等人力資本投資穩步增長,2012年至202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由2.2萬億元增加到4.85萬億元,年均增長8.23%,連續11年占GDP比重在4%以上。2022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61329.14億元,首次超過6萬億元,是2012年的2.21倍。全國衛生總費用由2.89萬億元增加到8.4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由5.15%增加到7%。其中,政府衛生支出由0.75萬億元增加到2.39萬億元,年均增速為11.1%。人力資本投資的大幅增長,帶來國民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的提升,人力資本快速積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穩步提高。根據世界銀行測算,中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由2012年的33.7%增至2020年的36.8%。
第一,高質量教育體系和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加快構建,為提升人力資本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撐。
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構建。教育是培養和積累人力資本的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已建成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內的當代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成功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為新時代中國教育發展、科技進步、人才培養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加快構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作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決策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確立了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把建設健康中國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人民健康狀況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續改善,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之路,人民健康優先發展的制度體系加快構建。
第二,人口和勞動力資源依然巨大,是提升人力資本的先發優勢。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
人口規模巨大。中國人口總量由1949年的5.4億人發展到2023年的14.1億人,年均增長約1.3%。雖然中國已進入人口減量發展階段,但在未來較長的時期內,仍會保持人口規模巨大的特點。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的潛能和優勢,是提升人力資本存量和積累速度的重要基礎。
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大,勞動參與率高。中國是全球勞動力最多的國家。2022年,勞動年齡人口總量約8.8億人,勞動參與率約75%,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處於較高水平。從結構看,大齡勞動力數量有所減少,青年勞動力數量穩中有增。充裕的勞動力供給和較高的勞動參與率為提升人力資本提供了重要支撐。
第三,國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質極大改善,推動人力資本價值提升。近年來,中國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人民群眾受教育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其中,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實現了從大眾化到普及化的歷史性跨越。
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全國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7.2%提高到2020年的30.6%,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由1982年的0.6%提高到2020年的15.5%。2022年,高等教育在學學生總規模達4655萬人。全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數量累計已達2.4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達17.0%,高等教育的年招生人數和年畢業人數均超1000萬人。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10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4年。
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目前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近52萬所、在校生超2.9億人。2022年,全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為89.7%,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5%,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和小學升學率分別為99.9%和99.5%,初中階段的毛入學率保持在100%以上,高中、高等教育階段的毛入學率分別為91.6%和59.6%,普及化水平更加鞏固和提升,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持。
人才總量規模巨大。黨和國家歷來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從“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到“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從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到黨管人才原則的提出,人才的重要性在國家戰略層面日益凸顯。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人才資源總量達2.2億人,比2012年增加1億人。技能勞動者總量超2億人,占就業人員總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6000萬人。研發人員總量超600萬人年,穩居世界首位。
第四,人口健康水平和健康素養大幅提升,推動人力資本價值提升。隨著健康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中國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總量持續增長,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持續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與保障能力大幅提升,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連續協同、運行高效、富有韌性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形成,醫療衛生服務公平性、可及性和優質服務供給能力明顯增強,促進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升。
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居中高收入國家前列。黨的十八大以來,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8.2歲。居民健康素養從2012年的8.8%提高到2022年的27.78%,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從1991年的92/10萬、50.2‰和61.0‰下降到2022年的15.7/10萬、4.9‰和6.8‰,均下降至歷史最低水平,居中高收入國家前列。
國民健康素養大幅提升。當前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入推進,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全民健身的理念和行動深度融入大眾生活,健康生活方式已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國民體質水平總體向好,城鄉居民體質水平差距不斷縮小。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37.2%;7歲及以上年齡人群中,每周至少參加1次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為67.5%,較2014年增長18.5%。
第五,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主題主線,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精神文化產品供給質量明顯提升,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法治意識和誠信意識不斷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向心力極大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