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印度“製造雄心”力有不逮
http://www.CRNTT.tw   2024-01-26 10:54:47
  中評社北京1月26日電/據經濟日報報導,截至2023年12月底,印度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已連續31個月超過50的榮枯線,展現其製造業一直在擴張,處於景氣區間。不過,在連續擴張的背後也存有不少隱憂,印度“製造雄心”力有不逮。

  從產業結構看,印度經濟存在服務業“超前”、製造業“落後”的現象。不同於傳統升級路徑,印度經濟直接跳過了工業化階段,從農業主導轉向服務業主導,以服務業優先發展帶動經濟增長。截至目前,印度服務業占GDP比重超過了50%,製造業占比僅為15%左右。這種“倒掛式”的經濟結構雖具有一定優勢,但劣勢也十分明顯。從印度國內來看,服務業雖然表現出對工業的替代式發展,卻沒能替代工業發展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比如近年來印度GDP高速增長,但與之密切相關的城鎮化率卻增長緩慢。而製造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方,決定了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力。如果製造業發展長期處於劣勢,不僅會阻礙服務業升級,還會使經濟結構進一步失衡。

  為扭轉經濟結構劣勢,印度在2014年就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印度製造”目標,要在2025年將製造業占GDP比重提高到25%,為此還制定了詳細的戰略路線圖,從“印度製造1.0”計畫,到“印度製造2.0”計畫,再到“生產掛鈎激勵計畫”,印度立下了一個又一個“小目標”。然而,10年來,印度製造業占比不但沒有上升,反而不斷下滑,從2015年的16.3%降到2021年的14.3%,離25%的目標越來越遠。

  為何“印度製造”表現不及預期?究其原因,既有內部阻礙,也有外部影響。就印度經濟而言,其倚仗的“人口紅利”沒有發揮應有效力。一方面,民眾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勞動力素質難以匹配中高端製造業需求;另一方面,“倒掛式”的經濟結構使其無法提供足夠的製造業就業機會,導致大量勞動力“扎堆”農業。

  製造業生態系統的缺失,讓印度難以施展拳腳。一般而言,中小企業是製造業產業鏈的重要參與者,然而印度製造業基礎薄弱,供應鏈不完整,缺乏靈活的中小企業生態系統。以電子產業為例,儘管印度現在對手機整機的進口需求已大幅減少,但在當地缺乏元件、模具等生產配套能力,手機製造商仍需要大量進口相關配件。

  印度營商環境也飽受詬病。市場需求不如預期、基礎設施不完善、勞動力素質不高等因素,讓外企不敢輕易投資。更糟糕的是,印度常以莫須有罪名打壓外國企業,谷歌、亞馬遜、諾基亞、三星等均曾遭遇“天價罰單”。數據是最直觀的體現。截至2022年7月份,在印度註冊的5079家跨國公司,已有1777家選擇“跑路”。據印度儲備銀行統計,2022至2023財年印度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同比下降16.3%,是近10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有預測認為,2023至2024財年印度外國直接投資淨流入可能還會繼續下滑。

  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大環境也給印度製造業發展前景帶來影響。總體來看,印度推動製造業發展的計畫過於依賴出口增長,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速放緩抑制海外需求的情況下,想要有所作為變得更加困難。而且美聯儲持續加息叠加印度國內通脹高企,迫使印度央行不得不提高基準利率,抬高了企業借貸成本。此外,印度還面臨來自越南、孟加拉國等低成本國家的競爭,外部壓力不斷上升。

  目前來看,“印度製造”2025目標想要實現,恐怕真是不太容易。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