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1日電/據央視新聞報導,1月18日,廣東湛江東海島,中國首例重化工行業外商獨資項目——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項目首批裝置宣告竣工。這也標誌著這一總投資達百億歐元的外資重大項目在廣東邁進堅實一步,對廣東外資外貿而言,則更具標誌性意義。
就在不久前,廣東也公布了去年全省外貿數據:進出口實現增長0.3%,並以總值8.3萬億人民幣繼續位居全國第一。
看似尋常最奇崛。對於已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外貿第一大省”的廣東而言,以往的高增速,讓“0.3%”的增幅看起來並不突出。不過,放在外需走弱、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的國際貿易環境大坐標中,廣東外貿能穩住陣腳卻殊為不易。
歷數過去一年廣東每一季度的外貿數據,或許更有“成如容易卻艱辛”的體會:即使到了2023年第三季度,廣東前三季度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仍然微降0.1%,最終在全年收官之時實現“逆勢上漲”難度更可見一斑。結合廣東龐大的外貿體量,我們才更能讀懂這條持續上揚的曲線背後的曲折。
2023年的外貿“大數”已塵埃落定。在更細致、複雜的經濟數據中,我們能從“小數”裡讀出哪些趨勢與新意?
13萬家 民營經濟如何支撐“穩的局勢”
“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在廣東的外貿大格局中,挑大梁者,則必有民營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