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光是一名38歲的緬甸“華二代”,曾在位於廣州的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求學4年,如今在緬甸從事兒童服裝和日用品商貿工作。
“在廣州留學時,我曾和父母一起回福建老家探親,轉眼已經16年了。這次尋根之旅,我再次回到福建。家鄉的發展令人驚喜。高樓林立、街道繁華,比記憶中的樣子還要美好。上次來時,沒聽說有線上支付。現在,走到哪裡都能掃碼付款,出門只需要帶一部手機,非常方便。”張麗光說。
緬甸福建總商會會長王佳雨是定居緬甸的新僑,他說:“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多回來走走看看,實地感受發展脈搏,我們才能更好地向緬甸僑胞展示家鄉新貌。”
徐秉源說,家中老一輩曾經提到當年老家的景象。如今他見到的景象已和老人的描述有很大不同,這一反差折射出家鄉的發展。“中國比我在電視和互聯網上看到的還要先進許多。”他說,“這次華裔青年團裡不少人從沒來過中國。這次尋根之旅讓我們見到一個真實、立體的中國。”
“對‘根’有了更多體會”
緬甸福建總商會副會長林雄對行程中看到的一幕印象深刻。
“在位於福州馬尾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很多華裔青年拿出手機,拍攝洋務運動時期馬尾造船廠的文物,說要帶回去給父母和爺爺奶奶看。參觀時,有幾名年輕人一直落在隊伍後面。我過去一瞧,發現他們正在讀展櫃中林則徐和近代海軍將領的書信,信中的家國情讓他們十分感動。我想,通過這次尋根之旅,他們對‘根’有了更多體會。”林雄說。
行程期間,華裔青年們還在福州參觀了羅星塔公園。羅星塔是閩江門戶的標誌,自古便是一座為夜航人引路的燈塔。過去,華僑歸國,臨近福州城時,總能遠遠望到這座高塔。
“見塔就意味著歸家,我們見到羅星塔的心情也是如此。”張麗光說,“看著羅星塔,我仿佛能看到當年先輩出洋遠行的場景,也能感受到中華兒女奮鬥闖蕩的自強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