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是共同富裕的實現途徑
文章稱,長期以來,中國區域間、城鄉間的金融資源配置存在異質性差異,金融資源的不平衡分布會加速經濟發展的“馬太效應”。普惠金融既是一項經濟活動,也蘊含著“共享”的發展理念,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是當前中國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本質上來說,普惠金融就是幫助低收入群體和小微企業獲得公平發展而致富的權利。目前,中國銀行機構網點覆蓋97.9%的鄉鎮,基本實現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家家有賬戶。全國鄉鎮基本實現保險服務全覆蓋,大病保險已覆蓋12.2億城鄉居民。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有助於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以金融的普惠性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在經濟發展滯後的農村地區,通過擴大基礎金融服務的覆蓋面,能夠改善區間金融服務的不平衡性問題,為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夯實物質基礎;針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融資難問題,構建金融服務市場主體的長效機制,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寬就業渠道,促進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機會均等、普惠公平的市場秩序,能夠提升對特殊群體的金融福祉,讓百姓普遍有渠道獲得便捷的金融服務,提高經濟發展的包容性。可見,共同富裕的實現需要以普惠金融為途徑。
養老金融是老有所養的重要支撐
文章指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預計“十四五”末期將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2035年前後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人口老齡化將是中國今後較長時間的基本國情。人口老齡化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隨著中國老齡人口不斷增加和養老需求的不斷擴張,養老產業的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養老產業鏈將逐漸完善,這將為中國的養老產業帶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作為萬億元級的大產業,養老產業一方面能創造巨大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又能創造龐大的消費和投資市場。大力發展養老產業,對於大力拓寬內需市場、實現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以及解決就業總量壓力大、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等問題,都具有現實意義。
應對人口老齡化離不開金融的媒介融通作用,養老金融應運而生。在今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養老金融首次被正式提出,也是首次被列入國家金融的重點工作。養老金融是為應對老齡化挑戰,圍繞社會成員的各種養老需求所進行的金融活動的總和,包括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養老產業金融三部分內容。根據中信銀行發布的《中國居民養老財富管理髮展報告(2023)》,人們多元化的養老需求不僅包括養老財富保值增值的金融需求,還包括退休養老生活的非金融需求。儘管養老金融需求旺盛,但目前國內養老金融發展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處於初級階段,優質供給不足,市場潛力未能得到充分釋放,與國民層次多元化的養老需求還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國家將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養老財富儲備,要求各金融機構創新養老服務金融產品,提供高質量的養老金融,為國民養老財富儲備提供多元化的選擇,不僅能夠挖掘養老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促進未來經濟的長足穩健發展,還能為人口老齡化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數字金融是未來經濟運行的新形態
文章強調,數字金融是與數字經濟相匹配的金融形態。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更高級經濟階段,與之相關的各類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創新日新月異。金融科技和互聯網金融強調的技術賦能金融其實只是開端,數字金融降低金融服務門檻和成本,是更高效支持實體經濟、服務數字經濟的金融形態,更是金融創新和金融科技未來發展的方向。當前,數字金融已經滲透到生產和生活,數字銀行、數字貨幣、數字支付、數字供應鏈金融、數字普惠金融、數字保險、數字證券發行等是中國金融機構實現數字金融創新的主要切入點。正如200多年之前,英國的金融革命不斷為工業革命注入資本燃料和動力,數字,已經成為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以外的第五大生產要素,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正在迎來一場數字金融革命。數字經濟時代推動了數字金融的誕生,“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推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作為金融創新與科技創新叠加融合形成的一種高級金融形態,數字金融具有數字與金融的雙重屬性,能夠加速資金、信息、數字等要素的自由流通與有效配置,矯正傳統金融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市場失靈和金融割裂問題,助力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國數字金融通過發展先進金融科技、創新商業模式,使得金融行業整體效率得以提升,在用戶規模、應用場景等方面已經位居全球前列。在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下,傳統金融轉向數字金融勢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