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7日電/鄉村振興是現階段學界和整個社會熱議的話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在鄉村”。“仍在鄉村”的認識,一方面是指在中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下,振興鄉村成為一個難題由來已久;另一方面是指鄉村振興的問題至今還沒有根本解決,城鄉發展的差距仍然較大,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的“三農問題”仍然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艱巨任務。
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的外力支持
北京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培林文章表示,由於中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中國的城鄉發展差距的形成由來已久。解決這一問題,讓農民也能夠普遍富裕起來,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最艱巨的任務。從社會學的學術發展史來看,學術界很早就對這個問題有了清醒的認識,並為探索鄉村發展的路徑付出艱辛的努力。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結構變遷為鄉村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中國農村的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和提升,農村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通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農業規模化經營、城鄉融合發展等不同路徑,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得到了釋放和培育。
然而,在這種農村的發展和變遷中,農村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也日益凸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振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繼續下大力氣培育內生動力的同時,也要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的外力支持,實施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的再平衡,繼續大力推進城鄉二元結構和體制的變革,通過轉移農村勞動力剩餘勞動時間推動農民兼業、農民增收,通過盤活農村資源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動員全國各行各業幫助鄉村振興。
從長時段來認識鄉村發展動力的變化
文章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振興的可能未來,也應是既有各國鄉村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法國著名農村社會學家孟德拉斯在1964年出版《農民的終結》一書,那時法國的城市化率在65%左右,與今天的中國差不多。到1984年該書再版時他又寫了《二十年之後》,而那時法國的農業從業人員占全國從業人口的比重已經下降到7%以下,這大致相當於中國未來實現現代化時可能達到的水平。孟德拉斯當時描述的法國農村的巨變,也許對我們今天展望鄉村現代化可能的未來有某種參照意義。
我們可以參照其他國家的一些經驗,並根據自身國情來判斷中國鄉村未來發展可能的趨勢,這有助於我們從長時段來認識鄉村發展動力的變化。
鄉村人口和農業勞動者將會繼續減少。中國鄉村現代化仍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2022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是65%,如果以2010—2020年10年間城鎮化率年均增長約1.4個百分點推測,到2035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將突破80%的天花板。但根據國際經驗,城市化率超過80%以後可能就不再是發展程度的指標,而只是生活和居住方式選擇的指標。中國鄉村現代化差距較大的指標是農業勞動者的占比。2022年在中國約7.5億就業人員中,農業就業人員約占22%,這個指標與目前發達國家通常占比在3%以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而以2010—2020年10年間農業勞動者的占比年均減少1個多百分點推測,中國2035年這一指標將減少到10%。當然這種簡單的外推法也可能造成誤判,實際速度可能比預想的慢,城市化和非農化達到一定程度會出現徘徊和瓶頸,但這個大的趨勢不會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