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2日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經濟形勢作出了科學判斷,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當前,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優化積極的財政政策,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激發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充分認識中國經濟取得的成績以及經濟運行的新變化新矛盾
學習時報發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陳龍文章表示,今年以來,中國加強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著力擴大內需,優化結構,克服種種困難,成績斐然,來之不易,國民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新動能體量不斷提升,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變化和新矛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在這些新變化新矛盾中,尤其要注意由於內需不足而引發的質的有效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相對不足不協調的趨勢和矛盾。
一方面,中國經濟質的提升取得了很大成效,與創新動能、高技術相關的產業發展較快。例如,今年1—10月份,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1%,高於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8.2個百分點;10月份,規模以上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3%,規模以上智能車載設備製造、智能無人飛行器製造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2%和53.2%。另一方面,其他一些產業以及與民生相關的行業發展動力和活力不足,並且伴隨著就業壓力大、消費不振、地方財政困難以及相關領域部分企業經營難度大等問題。這些現象和問題,主要是由於需求不足和量的增長不足引起的,從而出現了發展不均衡、產業經濟冷熱分化。
我們看到,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經濟增長的潛力仍然較大。完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制定的任務和目標,解決當前經濟中的現實問題,需要高度警惕內需不足引發的量與質不協調趨勢的演化,防止增長不足引發經濟螺旋式收縮。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增長的速度問題,警惕增長不足現象,促使經濟保持在合理增長水平。把握好發展的動態不均衡到動態均衡的演進過程,先立後破,為產業轉型升級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這對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成為當前我們經濟工作的緊要任務。
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任務及基本要求
文章認為,依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當前經濟運行的新變化新矛盾,未來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任務是增強經濟活力,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更好地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需要把握好“適度加力”和“提質增效”兩個基本要求。
“適度加力”,即財政政策的力度要合適。力度太小,則影響財政政策的效果,對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支撐不夠;力度太大,則超過經濟合理增長的需要和財政的承受能力,給經濟發展和財政運行帶來新的風險。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加力,需要把握好兩點。
其一,財政政策的力度要與增長的潛力和現實需要以及國民經濟規模相匹配。確定經濟增長目標和財政政策力度,通常以潛在經濟增長水平為依據。過去三年中國遭受疫情嚴重衝擊,這一時間段的經濟數據明顯低於正常的歷史趨勢線。當前就業壓力大,一方面體現出現在的增長水平是不充分的,另一方面意味著中國具有提升增速的人力資源空間。今年新增就業的目標任務是1200萬人左右,2024年的壓力只增不減,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將達到創紀錄的1187萬人,解決新增就業仍需提高經濟增速。財政政策的力度,要與這一潛在增長水平相匹配,激發經濟增長潛力。
其二,財政政策的力度與財政承受能力相適應。雖然綜合宏觀經濟運行、經濟發展潛力、債務資金使用、融資成本及流動性、財政承受及償付能力、政府資產資源狀況等分析,中國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總體安全,可以為加大財政政策力度提供一定的空間,但在財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地方債務存在流動性和兌付風險的情況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需要考慮財政的承受能力,要在優化政策工具和方式上下功夫,減輕財政壓力,防止引發新的風險。
“提質增效”,即用好財政政策空間,提升財政政策效率,以較小的政策成本取得盡可能大的調控成效。為此,主要做好兩個方面:一是優化財政政策的作用方向,用好財政政策空間,提升經濟增長效率,增強中長期發展動能。圍繞新質生產力和產業轉型升級、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以及擴大需求、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等目標,選擇合理的政策方向和方式。二是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通過優化組合政策工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升財政資源使用效率和財政支持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例如,隨著大規模專項債的發行,地方優質項目不斷減少,需要基於全國層面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協調,綜合考慮融資成本、國家整體規劃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等要求,調整投資方式和政府債務結構,提升整個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和未來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