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6日電/日本從8月24日正式啟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先後排放了7788噸和7810噸核污染水。11月2日,東京電力公司啟動第三批約7800噸核污染水排海。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引發了廣泛關注和強烈抗議,但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仍然堅持推進核污染水排海計畫。國際社會嚴重關切日本這種無視全球人類健康、破壞海洋生態的自私行為與嚴重影響,敦促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必須以科學、公開、透明、安全的方式處置核污染水。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吳懷中、陳祥文章表示,日本對外公布的排污計畫看似“符合國際標準”,實則掩蓋了一些深層次問題,其關鍵在於日方執行排污的過程是否做到嚴格的監督和數據的公開。
文章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是主要負責促進安全、可靠、和平利用核技術的國際組織,並不是評估核污染水對海洋環境和生態體系長期影響的專業性環保評估機構。日本當初邀請IAEA正是利用了當前國際海洋治理中存在的重大漏洞,用核技術開發組織來為海洋環保事件“背書”。加之IAEA在日本兩年多的工作中,日本從技術層面對該機構進行了嚴密的封鎖,造成IAEA難以審查日本是否提供了真實信息。
從歷史上的公害事件來看,日本政府曾對影響到國家和政府聲譽的環保問題進行過遮掩。涉事的東京電力公司更是有著多次隱瞞、篡改核污染水數據的“黑歷史”。早在“3•11”事故發生後,該公司曾一直辯稱“堆芯損傷”,直到兩個月後才首次承認“堆芯熔化”。2011年6月以後,東電公司曾多次聲稱沒有新的核污染水排入海洋,而到2013年一系列核污染水洩漏事件曝光,才不得不承認有高濃度核污染水洩漏入海。2015年2月,媒體又曝出東電公司早在2014年4月就知曉有高濃度放射性核污染水持續排海,卻一直未予公布。
自福島核事故發生以來,在輿論的不斷追問下,一個封閉、共存共榮的原子能“商官學”利益群體逐漸浮出水面,日本媒體稱之為“原子能村”。在這個小圈子裡,東京電力公司、政府核能事業監管部門、原子能安全委員會和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等,形成了利害攸關的緊密聯繫。
從東京電力公司發生過多次遲瞞報事故、篡改關鍵數據來看,日本的核管理存在著混亂無序、對公眾隱瞞欺騙的痼疾。IAEA認定的核污染水排海計畫本身尚有許多細節並不完善,日本能否貫徹執行更是一個巨大的疑問。
文章指出,國際社會和民眾發問的不是排放濃度符合標準與否,而是對生態環境領域的長期影響。雖然東京電力公司表示“多核素去除設備”(ALPS)處理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濃度符合排放標準,但東京電力公司、日本政府和IAEA只關注了核污染水中當下的個別檢測數據,實際上沒有很好地考慮和應對核污染水排海以及放射性核素積累對海洋環境、生態系統的長期影響。隨著日本長期高強度地排放核污染水,這就意味著稀釋到符合排放標準的總體放射性物質總量將持續增加,勢必對海洋環境和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國際社會和民眾關切的不僅僅是氚濃度,而是有必要對其他放射性物質進行檢測。經過ALPS過濾之後的福島核污染水中含有69種放射性核素,例如氚、碳14、碘-129等,其中很多放射性核素尚無有效處理技術,但東京電力公司宣稱,在每一輪核污染水排海開始之前都會檢測核污染水中含有的30種放射性核素,重點強調了氚的檢測。日本進行了“問題只在於氚元素”的輿論誤導,在定期公布的檢測結果中只分析了氚濃度,偶爾會發布銫-134、銫-137的檢測結果。日本不能僅限於檢測核污染水排海之後的氚濃度,而是要對影響人體健康和海洋環境的多種放射性核素進行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