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楊流昌在分享會上發表讀後感。錢勝昔攝/廖書蘭供圖 |
|
《黃花崗外》繁體字版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廖書蘭供圖 |
中評社香港11月22日電/香港《文匯報》22日發表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楊流昌文章“【歷史與空間】從《黃花崗外》看廖書蘭的三種情懷”。以下為文章內容。
日前喜讀廖書蘭博士在內地出版的作品《黃花崗外》,這是一部富有深度和內涵的文論專著,不但讓我們認識了一位史書甚少記載的早期國民革命作家黃世仲及其文學創作,更把我們的關注視線引向一百多年前那個影響中國命運的關鍵人物和關鍵事件——孫中山先生與辛亥革命。
《黃花崗外》是廖書蘭博士的一部舊作,早於14年前,即香港回歸祖國12周年的時候就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作者選取研究的課題,是我們非常陌生的早年革命黨作家黃世仲及其代表作《黨人碑》。翻查內地各種版本文學史書,我們很難找到有關黃世仲及其作品的介紹和論述,因此《黃花崗外》的出版,既填補了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交集時期一個空白,也給予我們研究討論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真實歷史以新的視角和新的啟示,很有歷史意義。
廖書蘭是知名的居港台胞作家、詩人,並擔任新界鄉議局議員26年,對香港社會和文化多有研究,也是香港知名文化學者和社會交往活躍分子。我曾兩度在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台灣事務部工作,與她因共同參加港台活動而相識,又緣於共同的詩文藝術愛好而相知,交往一晃已有20多年。書蘭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她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我們曾一起議論當今台灣民進黨當局推行“去中國化”問題,書蘭非常痛心,她說,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後,台灣社會非常重視愛國教育和中華文化傳承,她從小在台灣所受的教育是:“我是中國人,我熱愛中國,我以中國為傲!”在這樣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大環境下,她那一代台灣同胞的中華家國情懷根深蒂固,尤其是對中山思想和辛亥革命精神的認識更為鮮明深刻,認為這就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集中體現。因此,後來她定居香港的幾十年裡,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堅持奔走於內地與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甚至海外,應邀到各地學校與社會團體開辦講座,致力宣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弘揚中山思想與辛亥革命精神鼓與呼。書蘭還有一個性格,就是特別同情那些被歷史所忽略的人與事,正是懷抱著這樣一股子衝勁、這樣一腔熱忱和這樣一種難能可貴的同情特質,去研究黃世仲,一位不為人知、已被國民革命歷史淹沒了的革命報人、革命作家、革命宣傳活動家;去研究黃世仲的代表作《黨人碑》,一部已找不到完整原文、卻是世間第一部以孫中山革命事業為題材的文學作品。當然,也正因為有了廖書蘭對黃世仲及其文學作品的深入研究,讓我們深刻認識到那個特殊時代,那些有名與無名的辛亥革命英雄們,如何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為了自由民主拋頭顱、灑熱血;讓我們深刻理解孫中山艱苦卓絕領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它不僅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更為我們今天的獨立自主和民族振興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