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跨越專利轉化“最後一公里”
http://www.CRNTT.tw   2023-11-08 08:51:10
  中評社北京11月8日電/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從提升專利質量和加強政策激勵兩方面發力,打通專利轉化運用的關鍵堵點,優化市場服務,培育良好生態,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活力和轉化動力。《方案》確立了未來幾年中國促進專利轉化運用的總體目標、推進規劃、重點舉措和實施保障,為專利制度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的強大動能提供了制度支撐。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馬一德文章表示,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各項生產要素向創新領域集聚,中國創新能力取得實質性進展。目前,中國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斷壯大,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成果。然而,科技創新不僅僅是實驗室裡的研究,必須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
  
  文章稱,科技創新成果從實驗室到投入應用,看似衹有“一公里”距離,跨越這“一公里”卻面臨著中試放大、資金籌集、市場營銷等重重阻礙。即便放眼全世界,科技成果轉化都是普遍性難題,在中國尤其如此。由於科技創新成果主要體現為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權,專利運用轉化是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晴雨表”。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中國發明專利有效量為421.2萬件,居世界第一位,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卻為36.7%,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僅為3.9%,大量專利技術被閑置。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如何激活龐大的專利存量資產,成為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中的突出難題。
  
  文章分析,總體而言,專利轉化率低包括多方面原因。一是長期以來中國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兩張皮”,高校、科研院所不直接參與市場競爭、不瞭解市場需求,導致創新成果無法直接轉化為消費者所喜愛的產品。二是體制機制阻礙問題。過去,我們通過政府引導、政策獎勵等多重措施激勵企業創造知識產權,但是有的企業專利申請重數量不重質量,甚至為了創新資質評選、科研項目結題單純“製造成果”,導致有產業化價值的專利占比較低;有的儘管創新成果符合實踐需求,但因轉化“中梗阻”、專利價值難以確定、交易成本過高等,導致供需難以匹配。
  
  文章指出,面對阻礙科技成果轉化的多重因素,必須直擊問題症結,分類施策、多點發力。近年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等立法和重要政策文件集中出台,致力於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制,以質量為導向的知識產權創造機制,解決創新過程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的問題。此次《方案》的出台,重點解決供需匹配中的體制機制阻礙問題,從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產業、產品層面進行立體化布局,面向專利轉化運用的關鍵堵點明確責任主體、完善服務生態體系,為建立高效順暢的專利轉化運用市場體系提供了根本保障。
  
  未來,《方案》要得到充分有效實施,需重點發揮政府的戰略引領和保障作用。具體而言,政府要充分發揮信息服務功能,在現有統一專利數據庫的基礎上進行深度加工,為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產業知識產權決策提供有效的指引,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按照產業細分領域進行匹配推送,促成供需對接。要大力培育市場中介組織,發揮不同專業特長、行業優勢,不斷降低專利轉化運用中的談判成本、執行成本和監督成本,促進創新市場要素的自由流動,尤其要完善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台體系建設、優化公共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標準。要健全知識產權金融政策和投融資體系,通過財政、稅收政策支持,鼓勵社會資本以股權、債權等方式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開展投融資支持,拓寬企業知識產權融資渠道,為創新型企業持續研發創新、技術轉化、擴大產能提供資本基礎,徹底釋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強大動能。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