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
http://www.CRNTT.tw   2023-11-07 08:30:46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係。
  中評社北京11月7日電/概括提出並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我們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新時代新征程,隨著現代化建設實踐不斷深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必然會不斷豐富和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基於中國共產黨長期實踐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劉偉文章表示,作為現代文明的核心特徵,現代化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等在內的綜合發展進程。在西方學者的文獻中,開始是稱之為“西化”或“歐化”,強調其地理文化特徵,後來稱為“現代化”。有學者認為,這種改變表面上看只是修辭上的變化,但實質上是對世界現代化變革趨勢的再認識。“現代化”概念在中國開始出現時被稱為“洋化”,在實踐上則被概括為“洋務”。這種認識和實踐上的特點有著極為深刻的歷史背景,是近代之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對自身文明失信和對西方文明盲從的體現。有學者提出,國人後來能夠提出“現代化”範疇並以此來替代以往的“洋化”及“洋務”,乃是一種對於現代化認識和追求的民族自覺的提升,是一種思想上的“覺悟”。
  
  真正在歷史實踐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認識進程的是中國共產黨的艱苦探索。1945年黨的七大上,毛澤東明確指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鬥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鬥爭。”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反復強調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周恩來在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對中國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安排,提出“三步走”的戰略構想,即到20世紀80年代末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到20世紀末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黨的十五大在“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目標已經解決、第二步目標即將實現的情況下,制定了新“三步走”戰略,提出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黨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頂層設計,提出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黨的二十大清晰擘畫了到2035年中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描繪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探索,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源自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是新時代黨的中心任務之一。百餘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回望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主要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根本社會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民擺脫貧困、盡快富裕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發展具備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基於中國國情、中國現實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在深刻總結我們黨長期以來關於現代化的歷史探索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中,構建起來的具有開拓性的理論,對於指引中國現代化實踐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
  
  文章分析,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對於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發展具有重大創新和深刻變革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方法論而言,我們要堅持從人類現代化進程的普遍規律與中國國情規定的中國特色的統一中,認識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及其特徵。
  
  人類現代化進程存在一些共同特徵,例如,科技創新驅動產業革命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形成對社會生產力的巨大解放和歷史性推動;制度創新驅動社會變革;分工國際化和市場全球化推動文明進程,形成現代化與全球化的相互聯動、相互作用;等等。人類現代化的進程總是體現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歷史實踐,現代化是這種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
  
  在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中,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一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將極大地改變現代化的世界版圖。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也是難度最大的現代化。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既要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要精神財富極大豐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強,這要求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具歷史進步性和先進性。四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且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更具主動性。五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堅持文明進程的開放性,而且堅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更具發展的和平性。
  
  就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而言,黨的二十大報告概括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深刻體現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蘊含著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
  
  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而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5條重大原則,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領導核心、路線制度、根本目的、發展動力、精神狀態等。我們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確保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堅持發揚鬥爭精神,依靠頑強鬥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深刻分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挑戰
  
  文章強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就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而言,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目標要求和約束條件發生深刻變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新發展階段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階段。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社會發展達到新水平,也面臨新的發展目標。在目標要求發生歷史性變化的同時,約束函數也發生著系統性變化,包括國內與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需求與供給特點的變化,等等,這些都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以“雙碳”目標要求為例,中國向世界作出莊嚴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的必然選擇,任務非常艱巨,絕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減排與GDP增長高度相關、與工業化進展高度相關、與城市化高度相關、與能源結構高度相關、與宏觀經濟成本高度相關。如果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難以緩解其中的矛盾。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盡快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第二,從國際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來看,必須加快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要從中等收入階段進入高收入階段,關鍵在於實現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高這一根本性轉變。據世界銀行研究,1960年全球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截至2008年,衹有13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其餘的都長期在中等收入階段徘徊,基本原因就是沒有實現上述根本性轉變。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目標,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台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等。現在,中國產業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總體上處在中低端,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不高。同時,中國全要素生產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要逐步趕上發達國家水平,全要素生產率就要以更快的速度提高。從現階段的現實看,如果沿襲傳統的生產方式、不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就難以實現這一目標。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