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多維度理解現代化產業體系
http://www.CRNTT.tw   2023-11-01 08:21:32
  中評社北京11月1日電/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經濟工作的重點,具有深刻內涵和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於這一廣泛而深刻的命題,這裡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如何理解產業體系中總量與結構的關係

  北京日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毛振華文章表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產業體系與產業結構內涵並不一致,但在討論產業體系時,產業結構是難以繞開的內容,二者存在緊密聯繫。回顧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產業政策,無論是2009年初推出十大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還是2015年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均是從產業結構調整著手,輔之以相關政策來實現產業體系調整升級的目標。

  若從供給與需求的維度考量,當討論產業結構時,更多是考量用各類政策工具在供給端發力來達成目標;當側重產業總量時,則是更多地考量需求端的帶動作用。縱觀中國產業體系演化的歷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92年之後,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需求端的帶動,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利用全產業鏈優勢及成本優勢,在外部需求的帶動下使製造業迎來快速發展,逐漸成長為全球製造大國,在增加國際貿易收入的同時也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近年來,中國經濟逐步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經濟結構的調整也愈發重視起來,通過“補短板”等方式從供給側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但是,當前需求不足仍是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政策制定不能僅著眼於從供給側補齊產業短板,仍應注重對總需求的提振。

  總量的改善是結構優化的基礎和前提,仍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將GDP考核置於關鍵位置。經濟總量的改善是經濟結構改善的前提,當經濟總量上升時,結構也會得到相應優化,但如果經濟總量不足,結構問題的改善也將是有限的。因此,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產業升級的進程中,仍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重視總量的改善和提升。因此,在當前階段,仍然需要將GDP考核置於核心位置,以更好地激勵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

  如何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文章指出,要在鞏固既有產業優勢的同時,加快補齊產業短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兩方面需要重點關注。一方面,進一步鞏固和擴展既有優勢產業,如新能源產業;另一方面,加大力度“補短板”,攻克“卡脖子”領域難題。在全球化加速發展的階段,中國依賴全球化的供給和分工實現了產業升級,但仍未能處於價值鏈的頂部,在當前逆全球化加劇背景下,若僅依靠市場的力量將更加難以有效補齊短板,需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新型舉國體制並非僅舉政府之力,而是多種資源和力量的融合,市場主體發力同樣至關重要。“舉國之力”既包括舉政府之力,也包括舉企業和居民等市場主體之力。要把國家力量置於重要位置,將社會的優勢資源向補短板領域傾斜,其中既包括加大政府直接投資、國家科研經費投入等,也包括考量政策制定如何激發市場活力,例如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對其給予稅收優惠等。政府部門要“抓兩頭,帶中間”,一頭盤活經濟、擴大市場需求,一頭推進基礎科研水平提升。與此同時,無論是從上游研發到下游市場,還是從需求端到供給端,作為主要參與者,企業和居民等市場主體在產業調整優化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要充分發揮市場的積極力量。簡而言之,要促進各類主體形成合力,同心協力推動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如何處理科技發展與產業發展的關係

  文章認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人才則是科技的第一生產力。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部分財力較為雄厚的地方政府設立了多種產業基金、政府引導型基金來支持相關產業投資,促進產業技術進步與行業發展,但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仍有待進一步提升。要在全社會加力營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氛圍,尤其是在科技領域要破除官本位的思想,加大科技領域的信息交流。

  推動科技發展要充分發揮香港的作用,利用好香港的優勢。香港具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且在產權保護、信息保護等方面發展較為成熟。在當前全球政經格局加速演變、中美“脫鈎”風險仍存的背景下,海外華裔科學家及科技企業發展受到一定掣肘,利用好香港“一國兩制”等多項優勢,可以吸引國際化的人才、企業回流香港。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人才優勢仍有很大發展潛力。香港教育水平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在2023年QS排名中,前100名高校中有5所來自香港。但是,目前香港高等教育在讀人數占比依然偏低,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未來香港可進一步發展高等教育,在培養、儲備人才的同時,也能吸引到更多行業領域內的專家到港工作,這有利於進一步推動科技產業發展,是短期有需要、中長期有實效的重要舉措。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