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鏡頭:體驗綉球製作 感悟壯族文化
http://www.CRNTT.tw   2023-10-30 00:47:25
2023年兩岸媒體壯美廣西行成員在綉球街前合影留念(主辦方供圖)
  中評社靖西10月30日電(助理記者 蔡卓君)10月28日下午,2023年兩岸媒體壯美廣西行團隊成員來到舊州古鎮綉球街,在非遺傳承人黃肖琴的教導下體驗製作綉球,感受壯族獨特文化。

  據介紹,綉球曾經作為壯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舊州手工綉球起源於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舊州街上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綉球。其作為廣西壯族民俗工藝,現在多演變成為寓意著幸福的吉祥物,是廣西極具特色的旅遊工藝品之一。

  黃肖琴介紹,廣西綉球多以紅、黃、綠三色做底及面料。大多為12瓣,每瓣皆綉上各式吉祥物,如梅、蘭、菊、竹等花卉圖案或春燕、龍、鳳等,許多青年男女還會在綉球上綉上“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等字樣以希望未來婚姻生活美滿幸福。

  綉球的刺綉工藝製作並不簡單,黃肖琴說道,綉球結構獨特、選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製作,做工精細小巧玲瓏,色彩鮮艶,需採用單線刺綉的方式在花瓣的面料上綉出各色圖案,花瓣面料上的圖案為平面式線條。製作包含了漿布制版、裁剪綉片、繪畫圖案、手工綉花、填充縫合、串珠製作、組合成型、串珠流蘇裝飾八道工序。

  在現場體驗環節,黃肖琴細致耐心指導記者縫制綉球,“這裡的每一針、每一線都不能馬虎,不能露出線頭,線條要流暢自然。”在記者遇到困難的時候,黃肖琴也依舊十分耐心指導,縱然已經是81歲高齡,但是黃肖琴在穿針製作上依舊非常靈活,秉持著精益求精的態度,她對待每一個綉球都非常認真,毫不馬虎。縫線、拉緊、縫上流蘇和串珠,綉好自己喜歡的圖案,這樣一個綉球才算製作完成。

  自媒體台灣女孩蔡如瑜在體驗完綉球製作後向記者表示,自己平時就喜歡做手工,之前也有縫過一些香包的雙面綉,故而有瞭解一些基本的針法,學起來比較容易,但是因為綉球縫制還是需要一些技巧,這種感覺並不好找。她說道:“我已經來廣西五次了,但是這次體驗製作綉球是第一次,之前來的時候,我有收到當地人贈送的一個綉球,我當時還以為是機器製作的,今天來到舊州古鎮才發現是純手工,手工能做出這樣的質感真的非常不容易!”

  據悉,為進一步傳承和保護好綉球技藝,靖西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深入實施文化旅遊聯創工程,做好舊州民俗街綉球產業的扶持,將舊州街作為全市重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示範基地來建設,在政策上扶持,在資金上傾斜。通過申報“廣西綉球之鄉”“中國綉球之鄉”,村民自覺參與形成了“舊州綉球一條街”,織綉產品形成訂單式生產營銷海內外,年產刺綉工藝品20多萬件,曾創下年收入400萬餘元的佳績。

  2023年兩岸媒體壯美廣西行依托第十九屆桂台經貿文化合作論壇,由廣西台辦聯合中國新聞社廣西分社共同舉辦,為期7天。來自海峽兩岸暨香港的媒體及在大陸生活的台胞網絡達人走進廣西,通過媒體視角,生動鮮活地展示廣西在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取得的豐碩成果,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助推廣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