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3日電/“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是中國提出的新型國際合作倡議,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逐漸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民心相通有助於增信釋疑、凝聚共識,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根基和關鍵,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的基礎和支撐。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共建國家弘揚絲路精神,廣泛開展教育、科技、衛生、文化、旅遊、援助等多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讓越來越多國家的民眾對“一帶一路”建設有了參與感和認同感,夯實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民意基礎。
在教育合作領域,我國發布《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等行動計畫,成立“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與40個共建國家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孔子學院、魯班工坊等項目贏得廣泛贊譽,青年漢學家研修計畫等幫助共建國家培養了很多青年漢學家。
在科技創新合作領域,我國發布《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與80多個共建國家簽署《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人文交流、科技園區合作、聯合研究、技術轉移等務實舉措,有力提升了共建國家的創新能力。
在文化旅遊合作領域,我國與144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簽署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文件,共同創建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博物館聯盟、藝術節聯盟、圖書館聯盟和美術館聯盟,“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一帶一路”青年故事會等集中湧現,帶動社會組織、青年團體、普通民眾、政黨、智庫等多個主體的廣泛參與。
在媒體融合領域,成功舉辦了6屆“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的成員單位增至107個國家的233家媒體,絲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的成員及夥伴發展至140多家機構;視聽新媒體不斷發力,短視頻、影視等作品在共建國家傳播取得較好效果。
在民生援助領域,我國通過國際減貧合作項目、工程項目、民生合作項目、“絲路一家親”行動等,幫助共建國家補齊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為共建國家提供各種專業技能培訓,創造就業,改善共建國家的民生福祉。世界銀行預測,共建“一帶一路”有望使共建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
在衛生健康合作領域,我國與世界衛生組織簽署《關於“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依托“一帶一路”醫學人才培養聯盟、醫院合作聯盟、衛生政策研究網絡等,為共建國家培養數萬名衛生健康領域的專業人才,向58個國家派出中國醫療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後,中國向120多個共建國家提供抗疫援助,向共建國家提供20餘億劑疫苗,與17個共建國家開展疫苗生產合作。
實踐證明,共建“一帶一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民心相通建設有力促進了各國民眾間相互理解和尊重,深化了共建國家間的互信,形成了多元互動、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格局,為共建“萬邦和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打下了良好的民意基礎。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影響日益深入,為破解複雜的國際競爭和地緣政治格局,需要進一步深化民心相通,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根基和國際環境。
首先,要進一步推進政府、企業、民間組織等多元主體相互融合、共同參與,靈活運用多邊渠道與三方合作開展相關工作,整合各方資源,扎實、有序地推進民心相通工作。其次,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推進更多普惠式“小而美”民心相通項目,幫助共建國家提高基本教育、技能培訓、農業生產、社區發展、衛生醫療援助,提高民眾的獲得感;建立海外科教機構,根據共建國家的需要開展科技合作項目,提升精英人才的參與感。此外,要進一步加大對共建國家友好型智庫、非政府組織和新聞媒體的支持力度,加強對國內社交媒體、自媒體、民間組織的支持,打造多元互補、務實有效的民間溝通平台,推動“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傳播。
面向未來,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持續做好民心相通工作,要突出重點、精耕細作,發揮企業、媒體、民間組織的優勢作用,幫助共建國家人民進一步充分認識並理解“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為共同繪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畫卷增光添彩。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宋周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