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科技協同創新助推長江大保護
http://www.CRNTT.tw   2023-10-08 09:02:20
近年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中評社北京10月8日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長江沿線省市考察調研,先後三次主持召開座談會,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掌舵領航,擘畫新時代長江經濟帶發展藍圖。在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係時指出,要堅持系統觀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採取有力措施,同時強化目標協同、多污染物控制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李海生文章認為,生態環境領域的科技創新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生態環境問題解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利器。長江經濟帶是中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橫跨東中西部地區,覆蓋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區域性、整體性、系統性特點明顯,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不平衡、不協調等問題,亟須通過加大科技支撐,統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解決流域性、區域性複雜生態環境問題。

  文章介紹,為加強長江大保護科技支撐,2018年,生態環境部採用“1+X”模式,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為主要依托單位,聯合近300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的5000餘名研究人員,組建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向長江沿線66個駐點城市派出跟蹤研究專家團隊,聚焦長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協同攻關。三峽集團積極發揮共抓長江大保護的骨幹主力作用,出資支持長江保護修復聯合研究。政產學研用聯動、央地協同的合作模式促進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見效。

  在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上,按照“科學研究與管理決策緊密結合、與治理方案協同推進”的總體思路,建立“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邊反饋、邊完善”的工作模式,實現了科技和行政管理的深度融合,推動形成“多元主體協同”的區域生態環境柔性治理體系。

  在系統研判和集成創新上,利用科技支撐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自長江聯合研究實施以來,通過“把脈問診”長江全流域的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風險“病灶”,揭示問題成因及機理,先後開出300餘個“藥方”,推動國家重大科技專項600餘項成果在長江大保護中轉化應用,形成長江健康“體檢表”、病因“診斷書”和專門“知識庫”,並提供了技術“工具箱”和科技“產品庫”。

  在駐點幫扶和助力地方上,駐點工作組深入一線,送科技解難題,解決地方生態環境治理“有想法、沒辦法”的技術瓶頸。例如,在浙江嘉興,駐點工作組從源頭管控、入湖清水廊道構建等方面提出對策,實現南湖水質持續改善。在貴州貴陽,洋水河出境斷面總磷由1.61毫克/升降至0.2毫克/升以下,解決了總磷不達標的“老大難”問題,昔日“牛奶河”變成“清水河”,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文章指出,通過長江聯合研究的實踐探索,匯聚國家和社會力量,實施“1+X”科技創新大兵團聯合作戰,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開展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科技協同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從“切塊式、片段化”向“協同式、整體性”轉變,能夠有效破解中國長江流域複雜巨系統面臨的碎片化治理困境。一方面,通過橫向協同聯動,可以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併與工程技術相結合,將科研成果串成“珍珠項鏈”,實現“點上突破、線上聯通、面上統籌”,從而成功打破科學研究中面臨的組織、學科、地域、技術、信息“五大壁壘”,有效破解科研成果“不好用、不管用”、研究與應用“兩張皮”等難題;另一方面,通過縱向協同協作,將科技嵌入管理和治理中,“國家隊”與“地方隊”聯合攻關,可以科學確定技術路線和解決方案,有效支撐國家和地方的管理決策。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