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防止民進黨裹挾民意破壞良性競爭的民主政治環境
基於政黨關係是政黨制度中的重要政治關係,因此,政黨合作或競爭對政黨制度的影響是根本性的,“政黨制度的動力會因黨際關係變化而變得與以往截然不同”。〔13〕台灣地區政黨競爭的整體氛圍已然脫離為民表意的初衷,全然成為政黨利益的博弈場,也是對台灣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壞。在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政治鬥爭中,值得關注的是國民黨提出關乎島內民眾健康的“反萊豬”食安議題,無論同意或不同意的票數,都未超過四分之一這個門檻。面對此種情景,美國前國務院官員王曉岷和唐偉康及智庫學者史劍道三人一致認為,民生議題變成了政黨對決,是把科學的問題交由政治做決定,有損台灣“民主模範生”的形象。〔14〕國民黨的接連戰敗不僅體現出自身的整體性衰弱,更映射出台灣“公投”名存實亡,不再成為人民當家做主的利器。民進黨當局利用行政資源阻擋民眾使用合法權利的行為對台灣民主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和扭曲,阻止民進黨裹挾民意惡化台灣政治生態環境也成為藍白合作的必要性所在。
台灣社會所期待的公平選舉、多黨競爭、政權和平轉移的民主正逐漸消弭。表面看,台灣民主的發展似乎很早就達到了這些標準,但政黨的功利性發展使其蒙上了一層欺瞞的色彩。民眾文化不足,受政黨意識形態高度對抗影響導致一些問題沉疴固化,難以解決。政黨利用民意支持獲得合法性權益後專注於擴展自身行政權力,淡化民意代表功能,甚至藉助媒體普及化的趨勢,掌控媒體以欺騙性的政治文宣蒙蔽和壓制民眾中的反對聲量,為政黨的利己行為樹立正當性。專權、貪腐、老舊是台灣社會對國民黨形象的認知,外加國民黨變革的不徹底使其在島內的發展日漸低迷,其對手黨派民進黨通過操控媒體(打壓反對媒體、培養“政府”網軍)、修改課綱等方式對台灣民眾進行著“溫水煮青蛙”式的洗腦,灌輸台獨理念,壯大自身支持群體。壯大後的民進黨也難以避免地產生了和國民黨一樣的問題,專權、貪腐等問題時常被報導出來。台灣的政黨競爭也越來越走向黨派利益優先的功利型競選。黨派的競選承諾往往在獲取合法性地位後被拋諸腦後,一度引發民眾的不滿。但民眾的不滿都被民進黨通過操弄“統獨議題”而轉移了視線,國民黨作為支持統一的一方也被劃分到“賣台”的陣營中,人們的對黨派政治的不滿都被歸結至所謂的“中國因素”,忽視了台灣民主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
當下獨靠國民黨一黨之力難以與民進黨當局相抗衡,若放任民進黨當局持續操弄“統獨議題”,台灣所追求的“民主”將持續異化,同時形塑民意,屆時將不可避免地出現政黨和民意相互裹挾扭曲發展的情況。長此以往,選舉利益至上的政治生態變化將對國民黨或是其他小黨派獲取選票形成衝擊,泡沫化將不可避免。因此,在野黨通力合作對抗民進黨的“獨裁式”統治不僅是在挽救深陷危機中的台灣“民主”,也是為黨派自身的未來發展留有餘地。
三、藍白合作的各方考量
台灣政黨聯盟的產生主要由選舉帶動,而政黨聯盟首先發生在精英層次,隨後向選民層面擴散。精英會依照政黨實力及民意的變化計算結盟的利弊以及結盟的機會。因此探尋藍白合作的可行性不可避免地要對各界政治精英的認知以及態度進行觀察。
(一)國民黨與民眾黨對藍白合作的戰略考量
台灣的政黨彼此競爭搶奪政治資源,已成常態。對於國民黨而言,台灣政治中第三勢力的崛起對其影響比民進黨更為顯著,或將致使國民黨持續性的衰弱。早期親民黨出走國民黨後,在2001年的立委選舉初試啼聲,穩居第三黨的地位,一度吸納了國民黨的人力資源並對國民黨的選票形成分化態勢。國民黨在新黨和親民黨出走後整體實力被削弱,分裂也成為國民黨內部最為擔憂的發展問題之一。然而,島內第三勢力的崛起也開始對國民黨的選票形成威脅。近年來,幾個新興政黨善用網絡宣傳,在多元訴求下,逐漸吸引眾人目光,獲得可觀的政黨支持率。其中最為矚目的是柯文哲帶領的民眾黨。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民眾的政黨認同在受到衝擊的情況下,民眾黨的政黨認同度卻出現直線拉升。親綠智庫“台灣民意基金會”公佈民調,民進黨的民眾認同度為28.2%,創兩年半來最低紀錄,支持者流失近300萬人;國民黨不動如山;台灣民眾黨則異軍突起,獲15.6%民眾支持,短短1個月上升7.1個百分點。對此,“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認為,民眾黨已從過去橫跨藍綠及中性選民的鬆散政黨,變成有高達61%的支持者認為與兩大黨有明顯區隔。〔15〕在當前島內“一黨獨大”、全面綠化的政治生態演變趨勢下,國民黨作為在野黨問政無力,難以制衡民進黨當局推行的錯誤政策,附加自身變革成效微弱,增添民眾對其失望心態,此種情境下以民眾黨為代表的島內“第三勢力”更容易吸引選票。
民主的政治系統,向來均成立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黨,彼此依循法定的規範,追求系統最稀少的資源-政治權力,用以取得合法治理的地位,落實自己的理念支持的政策主張。台灣民眾黨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該黨容許雙重黨籍、不收任何費用,自詡是中道且多元自由的民主色彩,至今在臉書上也有近7萬的支持群眾。相較於傳統政黨比較注重政治議題,民眾黨則專攻民生消費議題,不同於傳統政黨花大筆經費買廣告,民眾黨則是選擇讓每個參選人下鄉,巡迴台灣一圈聽取當地民眾意見,因此更能吸引基層民眾的關注。2022年,據中時電子報報導,TVBS民調顯示政治人物滿意度前三分別為侯友宜、陳時中、柯文哲,對此,媒體人黃暐瀚分析認為,過去一年台灣40歲以上族群對柯文哲的滿意度大幅增加。其中,國民黨支持者對柯文哲滿意度居然還大增22個百分比,說明“民眾黨正在吃國民黨的票”。〔16〕
此外,民眾黨不僅與國民黨在支持群體上存在較大部分重疊,對於急需拉攏青年選民的國民黨而言更是一種分化選票的趨勢。以2020年台灣總統大選為例,根據台灣政大選研中心調查,國民黨韓國瑜拿下了525萬票,敗於蔡英文總統的817萬票。其中,20至29歲的支持率,國民黨僅有7.1%與民進黨差距近40%,換算成票數,國民黨在青年族群中輸了300萬票,幾乎是國民黨落敗的票數。〔17〕國民黨若想突破困境,必然要爭取青年群體的支持。事實上,相比世代矛盾突出的國民黨,民眾黨在此方面更具優勢。據民眾黨發言人林珍羽稱“目前該黨20歲到35歲的黨員高達7成”。〔18〕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也曾表示,民眾黨在20至24歲的年輕支持者遠超國民黨。從地區來看,民進黨僅在台北市、桃園市略輸國民黨,其餘地區都有明顯優勢,而國民黨甚至在南部地區落後民眾黨。〔19〕可見民眾黨對國民黨獲得青年選票所產生的壓力。
對於藍白是否能合作通力對抗民進黨的島內“獨裁”,雙方都顯得十分審慎。從過往經驗來看,“綠白合作”一舉將柯文哲推上政治神壇,而在柯文哲就任台北市長後卻與民進黨漸行漸遠,甚至另組民眾黨形成與藍綠相抗衡的第三勢力。在2020“大選”中斬獲五席不分區立委,讓不少綠營人士感歎“養虎為患”。國民黨方面對柯文哲此種做法深感疑慮,認為民眾黨是在與民進黨關係破裂後才轉向國民黨,實質是想藉助藍營力量壯大自己,難免“藍白合作”將侵蝕藍營基本盤。民眾黨則一方面擔憂被貼上“紅”標籤,一方面對國民黨的競合態度多有疑慮。江啟臣曾就藍白合作提出三個原則:議題合作、監督政府、不涉選舉;對於民眾所關心的社會、民生議題,兩黨應該基於共同監督的職責,讓民進黨能夠落實政策。江將藍白間的合作鎖死在“議題”,共識是“監督民進黨”,選舉則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保持兩黨的“競合關係”。〔20〕但當下台灣政治中的民生議題極易被操弄成為政黨對決,這對藍白合作也形成衝擊。
民眾黨選擇與國民黨合作是否意在助力國民黨抗擊民進黨?柯文哲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曾提及“532策略”,稱“民進黨的戰略很精確,就有‘532策略’,5是民進黨、3為國民黨、2則是民眾黨,放任民眾黨侵蝕國民黨的票,再將民眾黨一起往‘紅’推。”〔21〕雖然柯文哲把“532策略”說成是民進黨的盤算,但這也反映出柯文哲自身對台灣政局發展的認知,如在當前台灣的政治生態下,民眾黨已然成為最受矚目的“第三勢力”且可與藍綠兩大黨派競合。然而,作為一個僅有5席立委的第三黨派,既無問政實力,也缺乏嚴密的制度體系作支撐,柯文哲若要突圍,打破局勢,直接對抗掌握行政資源的民進黨顯然不夠現實,反觀正處於崩解態勢的國民黨選票就相對容易獲取。對於即將到來的2024年“二合一”選舉,柯文哲頻頻與被視為國民黨黨內整合最大挑戰的郭台銘互動,也同步在地方撬動國民黨的支持力量。國民黨專門通過“柯文哲條款”,禁止黨籍立委參選人邀請非黨籍人士站台;民眾黨隨即反嗆,將擴大區域立委提名,不禮讓國民黨〔22〕。可見民眾黨對國民黨支持的主要目的在於盡可能多地吸納國民黨的選票以壯大自身政治力量而非全力對抗民進黨。
(二)兩黨以外對藍白合作的認知與態度
島內其他政黨對藍白合作並不看好。台灣基金黨在其臉書(Facebook)首頁發表對藍白合作的看法稱“民眾黨在欺騙民眾,藍白合作是民主悲劇”。並就藍白共同杯葛陳菊提名監察院長為例子提出觀點,認為所謂的藍白合作就是“民眾黨與國民黨相互利用,藉機提升黨派曝光度,騙取選票。利用一般民眾不瞭解議程及議事規則,藉機抹黑成逃避責任和質詢”。〔23〕時代力量黨主席陳椒華曾就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將參加國民黨智庫所舉辦的願景論壇,引發“藍白合作”的聯想時稱“在議題上,在野黨或執政黨我們都有部分議題上會有一些合作,是不是衹是一個論壇就是合作,其實我認為代表性還是不足”。同時認為第三勢力的未來發展,不僅是民眾黨,時代力量黨也會尋求與他黨合作。〔24〕對於2022年的台北市長選戰,國民黨前副主席郝龍斌提出“藍白合”。民進黨台北市議員王世堅喻為“捉雞寄山貓”(台灣諺語,形容讓雞白白去送命),並說“合作固然很有喜氣,但缺了骨氣”、“不是藍白合,會變成‘白藍合’”。〔25〕認為藍白合作更有利於民眾黨,國民黨若選擇藍白合作實則是對自身選票的分化。
大陸方面從政黨發展的角度對藍白合作也作出了客觀的評價。主要觀點認為當下的形勢對國民黨而言十分不利,台灣已呈現民進黨“一黨獨大”政局,國民黨未來想要贏得大選,難度日漸攀升。台灣民眾黨柯文哲主動拋出的白藍合作方案,或為翻轉台灣政局唯一途徑。〔26〕對於藍白合作的可行性和穩定性,大陸方面也認為仍待考量。認為在過去的在野聯盟合作(如2004年國親聯盟角逐總統副總統、2008年國親合作提名立委,以及2014年“綠白合作”選台北市長等)中,政黨可以最大限度整合在野戰鬥力,對執政者構成巨大挑戰。在當前島內波譎雲詭的政治環境下,多方勢力各有隱憂,政黨合作並非易事,“要想實現‘藍白合作’難度不小,高雄補選合作破局就是例證”。〔27〕
綜合以上分析,藍白合作雖有利於牽制民進黨的勢力,但是在兩黨對彼此的顧慮、利用考量及島內各方負面聲量等影響因素的作用下都可能大幅提升合作的難度。不過島內政治形勢風雲異變,也不能完全否定雙方合作的可能性。
四、藍白合作的發展走向
2024台灣地區“二合一”選舉牽動藍白合作的未來前景。距離2024台灣地區領導人及民意代表的“二合一”選舉投票僅剩不到半年,就當下民調數據而言,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支持度一直領先,如果藍營依舊延續選舉就激烈內鬥、難以整合的現狀,則同步映射“非綠陣營”無法得到有效整合,2024年“下架民進黨”的幾率便會受到影響,賴清德可能漁翁得利,這對台灣社會、對兩岸關係以及對區域和平穩定都將產生負面影響。目前民調排“第二”的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態度最受矚目。侯友誼、郭台銘、柯文哲等“非綠人士”能團結一致反制民進黨的話,2024翻轉台灣政壇則存在較大可能性。此時,“在野”能否整合成為政黨輪替的力量,民眾黨是否選擇與國民黨合作顯得相當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