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一直致力於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幫助貧困國家擺脫困境,助力新興經濟體實現經濟轉型。”肯尼亞國際問題學者卡文斯·阿德希爾說,共建“一帶一路”對國際社會貢獻巨大。通過這一合作平台,許多非洲國家獲得了現代化的交通和生產方式以及大量就業機會。與中國的合作讓非洲受益,“許多非洲國家人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
推動全球人權治理朝更公平公正合理包容方向發展
智庫報告將中國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推動其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發展,歸納為四個“者”的角色定位。
——中國是國際機制的“深度參與者”。
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後,中國開始參與聯合國人權機構的工作。近些年來,中國在人權領域呈現出更為積極的姿態:以建設性姿態參與人權理事會等聯合國人權機制的工作,中國籍專家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聯合國各人權機構中;恪守國際法原則,認真履行國際人權義務;同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及其辦公室、人權理事會特別機制等積極拓展合作,推動其公正、客觀地開展工作,與各國進行建設性對話。
——中國是治理規則的“共同建設者”。
中國多次派代表參與國際人權法律文書的起草工作。先後參與了《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兒童權利公約》《殘疾人權利公約》等重要國際人權文書的制定,為這些規則的起草、修改和完善作出重要貢獻。為在國際舞台反映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人權需求,中國作為主要推動者之一,參與了《發展權利宣言》的起草工作,先後推動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和人權理事會就實現發展權問題進行磋商,致力於推動落實發展權的機制。
——中國是交流合作的“積極倡導者”。
中國積極倡導大力推進人權領域對外交流交往合作,致力於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人權交流與合作。自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陸續與20多個國家建立人權對話或磋商機制。中國先後舉辦“北京人權論壇”“南南人權論壇”“中歐人權研討會”“國際人權文博會”,以及“紀念《發展權利宣言》通過30周年國際研討會”等國際會議,推動各方在人權問題上擴大共識、減少分歧,增進相互瞭解與理解。
——中國是治理變革的“重要推動者”。
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人權機構的改革工作,在設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磋商和最後表決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提出的一系列主張得到絕大多數國家認同;支持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設立發展權、糧食權、單邊強制措施問題等專題性特別機制;倡導召開關於糧食安全、國際金融危機的特別會議,積極推動完善國際人權機制。
中國社科院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科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柳華文指出,中國明確反對人權領域的雙重標準和將人權工具化、武器化,是聯合國人權機制客觀、公正、非選擇性、非對抗性發展的倡導者和踐行者。中國五度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國,是當選次數最多的國家之一,反映出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權事業成就的肯定以及對中國在全球人權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期待。
巴基斯坦伊斯蘭堡和平與外交研究所所長費爾哈特·阿西夫認為,中國以建設性姿態參與人權理事會等聯合國人權機制的工作,參與國際人權法律文書的起草工作,有助於使不同觀點得到傾聽、形成反映文化和歷史背景多樣性的人權標準。中國認真履行國際人權義務,對維護國際人權框架的公信力至關重要,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人權機構改革工作,有助於促進資源分配更加公平,使全球人權治理更加公平、有效。“中國對促進全球人權治理的公平性、正義性、合理性和包容性作出了寶貴貢獻。”
為完善全球人權治理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當今世界,人類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基於人類整體性的全球人權治理是人類人權文明演進的正確方向。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寫入多個聯合國人權文件,成為國際人權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報告認為,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各國人權保障和全球人權治理面臨深度挑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導下的中國人權治理觀,突出共榮共惠、共建共享、平衡包容、和平共生的時代追求,強調全球人權保障事業的整體性,是對既往人權理念的重大超越。中國立足自身人權實踐,主張以安全守護人權,以發展促進人權,以合作推進人權,為完善全球人權治理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