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一個新機制。一是以市場主導、需求驅動、資源嫁接、城市依托為手段,瞄准產業變革,加大文化創意、商業模式創新,依托河套跨境合作區,建設一批符合國際標準的大科學合作鏈的研發基地、行業檢測檢驗服務平台、面向新製造技術的中試中心,實施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引領項目庫計畫,培育新興產業創業團隊和載體錨地。二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的有序合作,建立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網,培育新產業研發團隊,在研究生實習基地、技術轉移中試、企業參與共同研發、產業化落地等方面面向全球開放“河套灣區驛站”平台資源。三是爭取在“河套灣區驛站”建立大灣區跨境跨區合作的市場要素自由流動規則。最大限度開放深港兩地間人員、資本、實驗室器材和信息資源在驛站範圍內流通互動共享。嘗試由“河套灣區驛站”作為擔保和中介服務樞紐站,大灣區公共資金和配套資金,以及大灣區城市之間有合作協議的科研經費,可以自由流動,爭取中央政府對“河套灣區驛站”給予集中採購,提供公共產品服務。
精心營造一個新生態。構建跨區域跨領域跨制度的,可以集聚各種要素、 破除藩籬的協同共享空間。在“河套灣區驛站”應該更突出服務鏈、市場鏈、價值鏈。沒有高端服務業,產業不可能變成一條龍;沒有市場鏈,產業只能半途而廢。在這裡單一的個體和成果項目可以變成“專利池”或是“合作鏈”中的價值鏈。
勇於走出一條新路徑。通過頂層設計和路徑探索,建立新的合作機制。首先可以將深圳與香港正在實施的重大產業創新布局對接。如將深圳“20+8”產業集群與InnoHK,深圳“專精特新”和香港新興工業化,以及深港雙方的載體平台和人才團隊對接起來,將兩地的三組資源在河套及深圳河沿線做硬、軟、實的要素對接,搭建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培育重大產業項目、在關鍵領域實施重大工程、建設特色產業集群集聚帶。在新興領域推廣應用數字經濟,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共享經濟,鼓勵地區間產業合作實現有層級、有重點、有類別、有協同的發展路徑和復合多元模式。以河套新驛站的模式,打破盲區、誤區的舊思維方式,建立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下的協同創新共同體新模式,形成“1+1大於N”的局部經驗。在驛站可以做成果轉化、可以引進有專利的國際人才,推動企業的成長。
演繹好深圳與香港的雙城故事
文章指出,河套深港合作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極點,其目標是要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持續有力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規劃》提出了三個聯動的全域合作藍圖:聯動香港園區,銜接香港園區的建設時序、重點領域、重大項目,推動設施互聯、服務共享、創新協作,有力支撐香港北部都會區規劃建設;聯動深圳光明科學城,著力為科學城原始創新提供國際化科研環境和平台,實現深圳園區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鬆山湖科學城等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科創平台的軌道交通連接;聯動粵港澳大灣區實現科技創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動,開展高水平合作和高效率協同,輻射帶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
《規劃》非常明確地提出,在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領導下,強化法治保障、完善合作機制、加強組織實施,統籌推進深圳園區重大事項、重大政策和重大項目等。要把握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下的新一輪發展機遇,圍繞“八要”做足功夫:一要緊緊抓住體制機制創新,避免城市間的盲目競爭;二要在全產業鏈上下游優化要素市場,通過區域協同構建強產業鏈;三要通過頂層設計梳理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術組織攻關;四要在終端應用上布局供應鏈創新;五要促進消費類產品創新,集聚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市場能量;六要組織大團隊合作,在軟件、專利、平台工具、人才和團隊進行價值鏈的整合和組織;七要重視高端服務業的培育和導入,扎實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培育和壯大;八要根據全市域一體化和灣區通的大視野,將深港雙城合作布局點線面結合,推薦優質資源參與香港新田科技城的建設,培育高端產業平台和團隊在香港科技園孵化,在寶安-前海片區規劃深港新興產業園,在羅湖鹽田大鵬一線拓展口岸經濟帶、國際商貿旅遊、海洋經濟圈和社會服務新體系,將雙城三圈的藍圖落實在兩地的項目結合中,共同建設一個更宜居、更開放、更有活力、更團結的雙子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