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1日電/據科技日報報導,未來將大語言模型應用於醫學可能會成為一種趨勢。在分診問診等臨床咨詢階段,利用模型與患者進行交互,收集到完整、準確的信息並形成初步意見,再將其交給專業醫生進行最終判斷,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因為信息收集不充分、患者主訴不明確等問題帶來的誤診和漏診。
你是否想過,未來給你問診的可能是人工智能?據報導,用於尋醫問診的大語言模型在國內已經出現,醫檢行業等垂直領域也正加速布局對應的大語言模型。不僅如此,《自然》雜誌近日還發表了一篇論文,展示了一個用於評估大語言模型在醫學問題上整體表現水平的基準。
那麼,將大語言模型用於尋醫問診是否有可能成為一種趨勢?其技術原理是什麼,又該如何對其進行監管和評估?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國內企業紛紛入局醫檢大語言模型
ChatGPT的發布,掀起了各廠商研發大語言模型的熱潮。“此前人工智能應用於醫學的進展速度並不算快,能否借助這一輪大語言模型發展熱潮,把對專業性、精準度要求極高的AI醫療推向發展的快車道,成了大家現在關注的焦點。”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域醫學)數字化運營管理中心算法總監劉斯表示。
國內在“大語言模型+醫學”領域雖起步相對較晚,但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今年5月,互聯網醫院——醫聯率先發布了基於Transformer架構的國內首款醫療大語言模型——MedGPT。而在醫檢領域,金域醫學正聯合華為雲等行業巨頭,研發聚焦智能臨床咨詢、檢測項目智能推薦、智能檢測報告生成與解讀等方面的醫檢行業大語言模型。
目前,網絡上也有一些沒有大語言模型加持的尋醫問診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與大語言模型加持下的尋醫問診機器人有何不同?
“大語言模型加持下的問診服務將具有更好的柔性。在患者不能用專業術語描述自身症狀,或者患者的回答並沒有按照預設路徑進行的時候,大語言模型擁有更加靈活的應對能力。”劉斯透露,利用這些特性,他們正在訓練醫檢大模型,並希望借此打造人工智能醫檢咨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