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3日電/今年以來,隨著一系列擴內需促消費政策落地見效,消費市場呈現恢復增長態勢,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明顯增強。
經濟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微文章介紹,上半年,消費市場保持較快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2%。與德國(5.0%)、意大利(5.9%)、日本(0.8%)、韓國(1.8%)疫情防控放開後半年消費增速相比,中國的消費恢復較為快速有力。消費“壓艙石”作用更為凸顯,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2%,明顯高於去年;服務消費加快恢復,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同比增長12.7%;升級類消費持續快速增長,限額以上單位金銀珠寶類、體育娛樂用品類等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7.5%、10.5%。
文章認為,當前消費增長仍然是恢復性的,持續恢復和擴大的基礎尚不牢固。從2021年至2023年兩年復合增速計算,剔除基數效應,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月均增速為3.3%,較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月均增速低4個百分點。一方面,隨著發展階段轉換及新技術推動,一些傳統消費動能面臨調整,對消費穩定增長帶來不利影響。例如,城鄉居民家電產品已基本實現普及,置換升級成為主要動力,消費增長放緩態勢明顯。另一方面,服務消費供給仍不充分。受前期疫情影響,很多服務業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恢復經營的能力大幅下降,部分地區文化娛樂、景區預約限流尚未合理放開,商務往來等方面的消費恢復也較為緩慢。此外,各地各部門出台了不少促消費政策,但總體上看,除汽車消費、家電消費外,相關政策以引導性居多,面向消費者的政策支持、稅收優惠較少,促商品消費的政策居多,促服務消費的政策偏少,政策力度和精準度還有待加強。
展望下半年,消費仍將保持穩定恢復態勢。在提振大宗消費、推動服務消費相關政策逐步落地見效的基礎上,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些新的結構性變化因素將有力促進短期消費恢復及中長期消費增長。例如,人口年齡及家庭結構變化,將促使消費需求不斷細分;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將進一步擴大和重塑消費增長空間;數字技術普及,將使消費創新發展的動力日益增強;綠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將為消費綠色低碳轉型開辟新空間。
文章指出,繼續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應注重長短結合,推動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打好促消費“組合拳”,更好釋放消費潛力。
短期來看,一是聚焦服務消費,增強服務消費對擴大消費的帶動作用,促進體育休閑、文化旅遊等消費,拓展夜間消費,立足實際調整相關行業營業時間;二是豐富財政金融支持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政策,加大對消費領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提振消費信心和經營主體預期,優化調整稅收政策,釋放中高端商品消費需求,降低特定群體消費成本和支出壓力;三是加強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既要實現小微經營主體幫扶補貼直達到戶,又要加大力度支持就業帶動力強的重點服務行業,推動實現“就業—收入—消費”良性循環;四是加大投資支持力度,進一步打造和創新消費場景,支持小微經營主體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升級,激發新消費發展的空間潛力。
中長期來看,促消費還需進一步加強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後顧之憂敢消費、消費環境優獲得感強願消費。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進一步提升消費能力;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針對消費升級態勢顯著的服務領域,需有效促進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加大對國外優質服務資源的吸引力,發展國內高端服務,更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