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統籌,河海共治。據介紹,新區共有大小河流46條,其中入海河流20條。在海灣,由灣長對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等負責;在陸地,則由河長統籌協調城管、水利等部門,確保水質達標排放。
激勵引導,機制保障。2020年7月,新區建立了區控地表水生態補償與考核機制,在23個鎮街設置45個地表水考核斷面,每月進行監測考核,每月每個斷面設置5000元生態補償金,獎勵優秀。目前已發放生態補償金300餘萬元。
·長效機制在探索
早上8時,晴空萬里,風平浪靜。
從積米崖碼頭乘快船出唐島灣,入靈山灣西行約9海里,只見靈山島橫臥碧波之上。
“島上地貌多樣,植被覆蓋率達80%,主要產業是海洋水產捕撈養殖和旅遊業。別小看這個島,它可是生態環境部公布的首個自主負碳海島。”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主任李鋒說。
所謂負碳,意味著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或封存比排放量更多的二氧化碳。這個小島如何實現負碳?
帶著疑惑登島,沿東岸南行約兩公里,順小路右轉下坡,再拐過幾個小胡同,便是李家村村民滕彥芳家。走進約40平方米的小院,寬敞明亮,整潔利落。
“我這人愛乾淨。以前冬天燒煤取暖,既不衛生又不方便。煤炭運上島後賣得也不便宜。”坐在院子里的小桌邊,滕彥芳打開了話匣子,“2020年,島上實施‘煤改電農村清潔取暖改造工程’,我立馬就報了名。”說著,她帶記者來到客廳,指了指沙發旁的白色取暖器說:“這台取暖器,政府補貼後只要自費400多元,用電高峰期還有電費補貼,很划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