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內蒙古農民土地合作新模式見聞
http://www.CRNTT.tw   2023-07-23 12:04:04
 

  社員們告訴記者,在前3個發展階段中,儘管土地面積有所擴展、種植效益逐年增長,但人地不均矛盾依然存在,加之農民和企業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矛盾突出;特別是土地流轉後,一般戶在土地上的收入較低,每畝年租金最高時1200元,有的外出農民將土地轉給親友耕種,每畝年租金600元至800元。如今,“新集體”把所有的一家一戶小塊土地再次平整,推倒地界、水渠、畦壟,“小田變大田”多出15%的土地,分給新增人口,讓“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的每一個村民都有了同樣多的土地、同等的分紅額度,使得人口與土地、收益均等化,諸多矛盾得到徹底解決。

  ·農民“慧”種地 賣上好價錢

  如今,在官牛犋南社,機械化作業早已不再新鮮。“比如耕種的時候,每台拖拉機日犁地200多畝,幾台機器聯合作業,全社3000多畝耕地五六天就能犁完。”侯家營子黨總支部委員、官牛犋南社社長高勇說。

  今年,旗裡還支持官牛犋南社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利用國家專項資金平均每畝投入4000元,將17公里外的黃河水引來,採用國際先進的噴灌、滴灌設施,進一步節水、節肥,降低種地成本。

  幾位社員帶領記者到家裡去看“文物”。他們每家涼房都存放著鋤頭、鐵鍬、?頭、鐮刀、連枷、耙子、篩子、鐵犁、木耬等各式各樣的農具,以及牛馬驢騾使用過的繮繩、籠頭、鞍韉、鈴鐺。78歲的徐寶老人從他家涼房地下扶起一口半人高的榆木座鍘草刀說:“這是我家以前的‘粉碎機’。”他樂呵呵地感慨道:世事真是大變樣了,現在全部機械化,以前使用的這些工具都“退休”了。

  “前些年我自己種地的時候,買了拖拉機,20來畝地得兩個人忙一年。現在大拖拉機耕地,噴灌、滴灌澆水,聯合收割機打糧,幾個人就把全社的農活兒都幹了。”社員劉明兵說,“這幾年,啥掙錢就統一種啥,每年都能賣上好價錢。”

  “依我看,土地增收附加值的天花板還可以突破。”高勇說,合作社已積累120萬元集體經濟發展資金,旗裡去年又獎勵官牛犋南社高標準生產經營示範基地資金46.7萬元,今年的高標準農田改造還可以增產10%,“今後我們進入智慧農業階段,進一步提高種植技術,向土地要更高的效益,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生活水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