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6日電/網評:青年旅社拒接35歲以上旅客,如此設限並不合理
來源:光明網 作者:然玉
近日,喜歡入住青年旅社的李先生在某社交平台上發帖,稱北京市內多家青旅拒絕接待35歲以上的旅客,“平台上不少商家拒絕35+入住,好容易找到了一個沒有備注這個要求的,通電話的時候,居然也提了這個條件。”記者聯繫北京多家青旅,發現年齡限制的情況較為常見。一名商家表示:“不接待35歲以上顧客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生活習慣不一樣,不方便管理。”
顧名思義,青年旅社(簡稱青旅)就是以青年為顧客主體的旅店,現實中,青旅的絕大多數住客也確實都是年輕人。大體來說,這是消費者自發形成的秩序,並非經營者主動選擇的結果。然而,從最近一些網友的爆料來看,這一細分住宿市場發生了某些明顯的變化。很多青旅直言不諱地表示,“拒絕接待35歲以上中年人”。如此這般新老劃斷,當真是傷害值拉滿。
作為一種由來已久的住宿解決方案,青旅的商業模式,大致立基於兩個層面。其一,就是便宜,性價比高;其二,則是年輕客群衍生出了獨特的相處方式和社交文化——六人間、八人間,上下鋪設置,加之局促卻熱絡的公共空間,青旅自帶“天南海北共處一室”的江湖緣分。大家雖是萍水相逢,但通過聊天,很容易敞開心扉,“一醉方休到天明”,撫慰著“同是天涯漂泊客”。青旅在解釋為何拒接35歲以上旅客時坦言“生活習慣不同,不好管理”,大概就是基於此。經營者或許認為,中年人“混進”青年人的主場造,通常是“造不動”“造不起”的。
的確,商家為了便於經營,需要篩選合適的顧客,這是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但“以35歲為界一刀兩斷”,絕不是合適的篩選標準。且不說此舉有年齡歧視之嫌,觸碰“35歲危機”的社會心理痛點,單從迎客賺錢角度而言,這一做法就極易引發誤傷,錯失生意。一個人是否適合青旅,年齡並不是決定因素。中老年的驢友、背包客大有人在,他們過去是青旅的常客,如今一刀切地將之拒之門外,未免殘酷。
“年過三十五,還吃什麼青旅苦?”這樣的詰問世故而冰冷。有故事的青旅,不該衹有青春敘事。以充分的告知、事前的溝通,以及基於“規則認受”的共識,來取代年齡高牆所主導的世代隔離,方才更符合青旅自由包容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