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宇今年25歲,來巴黎生活不到半年時間,居住在位於塞納河右岸的十一區,在巴黎八區一家公司實習,平日主要在巴黎市中心活動。事態漸漸平息,但陳哲宇注意到,自己住處樓下常常站著一群街頭青年。這幾天晚上睡覺前,他仍然會將窗戶外的卷簾門拉上,“防護措施做徹底一點,會更有安全感。”
住在巴黎二十區的劉詩怡這幾天明顯感覺到,城市恢復了往常的秩序。7月3日,風波發生後的第6天,劉詩怡去了一趟市中心,她發現地鐵班次比以往減少了些,原先二十分鐘的路程需花費三十幾分鐘。少數一兩條街道上仍有未被清理的被燒毀的汽車框架,一些商店橱窗被砸後濺出的玻璃碴兒散落在馬路上。除此之外,人們正常地在街道上行走著,劉詩怡覺得,若是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衝突留下的痕跡。
生活在此次事件發生地巴黎近郊南特雷的錢寧寧,持續見證了市郊夜晚發生的衝突。直到事件過去後一周,錢寧寧住處附近依然是過去幾天衝突留下的痕跡:被燒毀的車輛和垃圾桶,公交和電車站牌被破壞,碎玻璃滿地。清理房間衛生時,她在窗台附近擦出了大量深灰色的塵埃,她推測那是過去幾天街頭建築物燃燒後飄上來的灰。
24歲的小文實習所在的公司,距離17歲少年內爾死亡的地點不遠。7月5日,她回到公司上班,公司附近許多銀行、藥店的玻璃橱窗在衝突中被砸碎,如今用一塊塊木板代替玻璃橱窗,一些建築物的牆體仍有明顯的黑色焚燒痕跡,也有公寓的大門玻璃上出現了許多裂紋,被人們用白色膠帶暫時貼補上。與建築物留下的痕跡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地鐵站恢復了過往的熱鬧。
相比其他華人,生活在法國東南部城市格勒諾布爾的店鋪主付強則顯得憤怒和悲傷。他在格勒諾布爾市中心最繁華的區域擁有一間美甲店和售賣亞洲快餐的餐飲店。為了應對這次騷亂,他花了幾百歐元購買木板,安裝在自家店鋪的玻璃橱窗上。而騷亂最嚴重的6月30日,他被迫提前關門,當天便損失了上千歐元的營業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