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使用表情符號也有法律風險
http://www.CRNTT.tw   2023-07-06 13:12:46
  中評社北京7月6日電/據法治日報報導,近日,江西法院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一篇題為《回了個“OK”,江西一男子成了被告》的文章引發熱議。文章提到,因為一個“OK”表情包,一起債務糾紛的借款人被告上法庭,而原因是這個“OK”表情包是在表達某種肯定或者認可的意思。這也引起了公眾對於表情符號法律風險問題的討論。

  如今,隨著網絡深入滲透人們日常生活,人們的交流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其中社交軟件中的表情符號成為大眾表達意思和情感必不可少的工具。作為意思和情感的延伸,有的表情符號既有趣又可愛,但有的也存在隱患,不當使用會帶來法律風險和麻煩。

  在某些場景下,發送表情符號是一種法律行為,能夠形成某種法律關係,具有法律效力。我國民法典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係的行為。因此,表情符號具有法律效力的前提是,發送表情符號的行為構成法律行為,即行為人發送表情符號所表達的意思明確、清晰,能夠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係。在實踐中,司法機關考察的重點在於,行為人通過表情符號所希望表達出的真實意思表示,因為意思表示是法律行為的要素,法律行為本質上是意思表示。

  從法理上說,意思表示的構成要素至少應包括表示意思、目的意思、表示行為。例如,當行為人面對邀約並通過表情符號作出承諾時,行為人知曉其使用表情符號是進行承諾,此為表示意思;行為人發出表情符號的行為就是為了作出某種承諾,此為目的意思;在前面成立的基礎上,行為人通過發出表情符號,將內心中希望與他人達成合意的想法表達出來讓他人知曉,此為表示行為。如行為人發出表情符號的行為能達到民事法律行為所要求的意思表示標準,當然應產生相應的法律後果。但在大多數使用表情符號的場景中,行為人表達出的意思往往複雜多樣,不同人的理解亦有不同,並且隨意性強,因此,法院在審查表情符號是否構成法律行為時,往往綜合其他證據材料,結合上下文語境,審慎認定。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