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福建模式”對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的效應分析
http://www.CRNTT.tw   2023-08-17 00:12:16
福建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方面富有示範作用
  中評社╱題:“福建模式”對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的效應分析 作者:陳先才(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南強重點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昆福(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生

  【摘要】在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進程中,與台灣關係密切的福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福建模式”。在經濟、社會及文化融合方面探索出較具開創性、示範性的實踐路徑。閩台深度融合讓在閩台胞的“家園認同”“文化共同體”意識不斷厚實。由於福建在探索“兩制”台灣方案中具有比較優勢,閩台深度融合夯實了台灣方案的“閩台社會基礎”,而先行先試及示範效應也進一步開拓兩岸治理體系新路徑。基於此,兩岸融合的“福建模式”對台灣方案探索產生了極具正面的效用。其“融合統一路徑”強化台灣方案頂層設計的適切性,制度創新安排豐富台灣方案治理實踐的新思路,而融合發展凸顯的兩岸性為探索台灣方案提供了新啓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1〕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是通向和平統一的重要途徑,是造福兩岸同胞的康莊大道,需要凝聚兩岸同胞力量共同推進。我們要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密切兩岸交流合作,拉緊兩岸情感紐帶和利益聯結,增強兩岸同胞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鑄牢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厚植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2〕在“兩制”台灣方案的探索過程中,與台灣有著豐厚歷史淵源及現實經濟、社會、文化連結的福建,其扮演的角色與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總結,福建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過程中纍積了不少有益的經驗,形成區隔性較強、特色鮮明的“福建模式”。對於進一步豐富“兩制”台灣方案探索的新思路與提供治理實踐的新路徑,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及借鑒意義。

  一、福建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的模式效應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考察期間強調,“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3〕目前,福建正在既有的融合發展經驗上,有條不紊、緊鑼密鼓地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不斷探索兩岸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在推進對台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融合發展取得了不少階段性成效,並以此為基礎進行經驗總結與進一步的開拓創新。可以說,在對台政策措施先行先試、開拓創新等方面,福建走在了大陸的前列,並形成了模式效應。

  (一)經濟融合路徑深具開創性,模式創新樣板效應凸顯

  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4〕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路徑與目標。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福建率大陸之先在推動兩岸經貿、金融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方面,推出了不少具有開創性的舉措。這些先行先試的政策措施、合作模式具有較強的示範效應,成為大陸不少地區開展對台交流與合作的典範和取經對象。“福建模式”不但可推廣及可複製,而且對於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早已產生了階段性的深遠影響。台胞台企到福建投資創業,事實上遠早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台商登陸投資潮,可以說開創了及拉開了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的先河與序幕。1981年7月,第一家落戶大陸的台資企業,便選址在福建詔安,在兩岸經貿互動歷程中具有高度的開創性及指標意義。而大陸最早、最大的台商投資區同樣也落地在福建。1989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廈門杏林、海滄及福州馬尾設立台商投資區。〔5〕值得一提的是,對廈門海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901”工程雖因故擱淺,但被認為“促成了第一波台商赴大陸投資的熱潮”“開創了兩岸共同開發、共同謀劃、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同收益的交流合作新模式”。〔6〕可見,福建在開啓兩岸經貿交流與產業合作伊始,便十分注重合作的雙向性、交互性及協同性。

  在推進兩岸經貿交流與產業合作過程中,首創性成為了“福建模式”的鮮明特徵,這也是福建先行先試的典型表徵。從對台小額商品交易、全島性對台招商投資區、兩岸農業合作經貿活動及農業合作試驗區、赴台投資、台胞申辦個體工商戶、台商獨資企業、兩岸產業合作、兩岸上市公司并購、對台投資保險保單、台灣金融機構直接入股大陸銀行到“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證書”提供授信擔保支持,生技和醫療健康類對台經貿合作載體平台創建,再到兩岸合資證券公司成立,以及企業新台幣賬戶落地等等,福建均為率先推動和首先實行。通過不斷引領諸多新領域的改革試水,纍積并總結經驗,取得了不俗的成效。福建在推動和深化兩岸經濟融合方面,開創了新方式、新路徑及新模式。

  除了先行先試,在“福建模式”中規模效應也是重要面向。在赴台投資企業數與投資規模,以及吸引台灣百大企業到閩投資等方面,福建均處於大陸領先地位。而閩台不少經貿交流合作項目在兩岸合作中經常是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比如,由兩岸共同出資於1995年11月設立的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是海峽兩岸最大的汽車工業合資項目。〔7〕1997年9月,福州、漳州“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獲准設立,是國家批准的第一個以促進海峽兩岸農業經貿發展、擴大農業合作的試驗區,並於2005年擴大到福建全省範圍,〔8〕成為大陸目前最大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開創了兩岸農業合作的新模式。2022年12月,歷經5年的建設,福建漳州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正式投入商業運營。這是海峽兩岸規模最大的石化合作項目,成為海峽兩岸石化行業融合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9〕與此同時,位階層級也是“福建模式”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在福建地域不少兩岸合作的項目、自由貿易試驗區、台商投資區、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均為國家級。在閩台經貿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試、交融互鑒、模式創新及共同發展成為了“福建模式”的亮點。

  (二)社會融合全方位推進,“閩台家園認同意識”不斷強化

  福建在推動閩台社會融合方面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這些探索對於進一步強化兩岸關係的現實連結,提升台胞對大陸社會的認同感及融入感產生了一定的效用,同樣纍積了不少可複製及可推廣的經驗總結。為兩岸整體的社會融合提供可資參考與借鑒的方式及模式,同時對於進一步探索“兩制”台灣方案提供了新思路、新啓發及新路徑。在推動兩岸社會融合方面,福建強化和凸顯“第一家園”及“共同生活圈”的概念。以此為遵循吸引台胞扎根福建、融入在地,同時不斷加快並深化“廈金”及“榕馬”的融合程度,進一步夯實“共同生活圈”,推動福建沿海與台灣外島的先行融合,進而為推動閩台區域的深度融合做出鋪墊。

  為加快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福建各地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提供台胞台企“同等待遇”的優惠政策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福建於2021年1月2日推出的“首批225條在閩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單”。該清單為在閩台胞台企提供了衆多“同等待遇”,在大陸各地衆多的優惠政策措施清單中無疑具有典型性。該清單覆蓋面廣、含金量高,體現了“先行先試,需求優先”的服務理念。其中社會領域有66項,重點體現在衣食住行、就業創業、醫保社保、人才待遇、司法服務、參政議政、基層治理等方面;文教領域有17項,重點涵蓋了子女就讀、招錄招考、獎助學金、課題申報、體育活動、文教交流等方面;便利化領域有9項,涉及金融便利、出行便利、就醫便利、辦證便利、醫保核銷便利等方面。〔10〕此舉,對進一步深化閩台社會融合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政策支持與保障,十分有助於提升和引導在閩台胞的社會融入效能。助力他們調整群際角色定位,從“異鄉過客”調適為“融合主體”,進而強化“在地意識”“家園意識”。

  在推進兩岸社會融合發展過程中,人員互動與往來是最基本的前提條件與最直接的路徑選擇。通過極具規模、方便快捷的群際互動,增進彼此間的瞭解與理解,可擴大“重叠共識”消除誤解歧見。不斷進行關係建構,深化人員社會交融,進而形塑“共同記憶”,強化“共同體意識”。多年來,福建藉助兩岸地緣優勢,穩步推進與台灣外島的人員交流,為推動閩台區域融合創造基礎性條件。此舉成為福建在大陸各個省份中,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中不容小覷的比較優勢。早在1992年,福建方面便提出“兩馬(馬尾、馬祖)先行,兩門(廈門、金門)對開”的構想,即嘗試用福建的廈門與金門、馬尾與馬祖之間的直接通航,來帶動兩岸“三通”,實現兩岸人員直接交往的新突破。〔11〕2001年元月,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地區完成了直接往來首航,為2008年兩岸實現全面“三通”積纍了寶貴經驗。〔12〕據台灣方面陸委會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01年至2023年2月,通過搭乘金馬“小三通”往返於兩岸的兩岸民衆,人次總計達到2164萬3197人次。其中,台灣民衆1517萬9705人次;大陸民衆646萬3492人次(見表1)。

  便捷的“台海通道”為“一日生活圈”的強化奠定扎實的交通基礎。多年來尤其是進入新時代,福建不斷開闢赴台灣外島及本島的新航綫,諸如啓動海上定期客運航班、高速客滾航運、快貨運輸滾裝航綫等,不少都具有指標意義。例如2013年9月,廈門開通赴高雄海上定期航班,這是大陸首條連接高雄的海上定期客運航班〔13〕;同年10月,“海峽號”客滾船也從平潭首航台北〔14〕。2017年12月,平潭開通至台灣快貨運輸滾裝航綫,“標誌著兩岸快貨業務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也將推動平潭成為兩岸貨物的集散地”。〔15〕而在2019年1月,平潭口岸也開通首條“平潭-高雄”貨運直航航綫,進一步發揮平潭作為閩台合作交流窗口的重要作用,〔16〕等等。除了平潭及廈門外,福州、泉州也和台灣本島及外島不少地方首次開通直航航綫,為兩岸交流提供便捷通道。這些強化兩岸互聯互通的重要舉措與進展,在推動兩岸人員及貨運往來的同時,不斷夯實閩台社會互動連結的扎實基礎。

  在推進閩台基礎設施聯通方面,福建積極推進和金門、馬祖的“小四通”,在通水、通電、通氣、通橋等方面取得不小的進展。此舉,有力地推進並強化了福建與台灣外島的區域社會融合發展程度,對深化閩台及兩岸融合發展具有階段性的指標意義。比如,泉州晉江及連江黃岐分別於2018年8月和2019年12月向金門及馬祖供水,緩解困擾金馬多時的用水問題,解決台灣外島民衆的生活難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兩岸一家親、共飲一江水”。2019年10月,兩岸專家學者就福州至馬祖(榕馬)、廈門至金門(廈金)通橋方案等議題展開專門研討,“廈金大橋”形成比較成熟的初步方案。〔17〕而作為北京至台灣的高速鐵路信道的先期工程福平鐵路已於2020年12月全綫鋪軌貫通。2021年,《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出爐,“京台高速公路”引發不小關注,從大陸聯通台灣的重要路段就在福建境內。

  (三)文化融合走深走實,“閩台文化共同體”不斷厚實 

  閩台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與文化連結,語言相通、信仰一致、習俗相似、飲食相近、群體性格相仿。台灣地區文化從根本上而言是具有閩台區域特色的中華文化,福建的閩南文化、客家文化成為所謂的“台灣文化”的主體,而諸多的民俗信仰,比如清水祖師、觀音、關帝、媽祖、保生大帝、哪吒、王爺、玄天上帝、廣澤尊王,以及閩南地區十餘尊知名鄉土神祗的通稱應惠靈天等信仰,在台灣十分盛行,島內不少信俗均可在福建找到溯源。而在構成台灣社會的四大族群當中,閩南族群佔據壓倒性優勢地位,其次是客家族群,這兩大群體尤其是閩南族群基本上來自福建。而且超過7成的台灣民衆會講閩南方言,總體帶有泉漳融合腔,與廈門腔類似,和閩南人基本上並無溝通障礙。而地域較為狹小的台灣外島馬祖,戶籍人口僅有13,000多人。當地民衆所操的“馬祖話”是閩東話的一種,為廣義福州話的分支,和福州市長樂區的長樂話最為接近,同樣無礙溝通與交流。

  在區域文化及民俗信仰等諸多方面,閩台兩地的連結性、密切度及共同性是大陸其它地區難以比擬的。閩台共有共享的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朱子文化、閩都文化、端午文化成為兩地特有的歷史及現實紐帶,多年來歷經兩岸關係風雨與波折,這種深層文化連結的韌性依舊十分強勁。儘管台灣區域文化歷經日本殖民統治50年,雜糅了少許外來文化,但從本質上來說,它與福建區域文化事實上屬於“區域文化共同體”的範疇。這樣的區域文化根基,對於推動閩台文化進一步深化融合,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在開放台灣老兵返鄉探親之前,台中大甲鎮瀾宮董監事便開啓“宗教破冰之旅”,突破台灣當局設置的障礙,渡海前往福建湄洲祖廟進香,并迎回全台灣第一尊大陸媽祖。〔18〕多年來,閩台的宗親文化交流一直十分熱絡,立足於祖地文化及傳統地方曲藝民俗的交流不斷得到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與融合事實上早已在進行當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