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有效途徑
文章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著力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要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黨的二十大指出,要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國有企業要深入學習領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助力建設高質量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體系。
一是推進重點領域基礎設施補短板建設。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水平,需要打通“血脈”,加強聯通,國有企業要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生態環保設施建設力度,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積極參與醫療、教育、公共文化等社會民生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基礎設施是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全社會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的重要基礎。2023年1月5日,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指出要加大對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衛星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平台、物聯網平台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國有企業要做好新基建產業鏈的投資者、研發者和建設者。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大政策性金融對符合國家發展規劃重大項目的融資支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要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8萬億元,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促進區域優勢互補、各展其長。國有企業要把握投資機遇,充分利用投資項目融資新政策新機制,根據項目性質、風險分配、融資需求和期滿處置等各項因素選擇具體的模式,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一是充分利用投資項目融資新政策新機制。各地區各部門持續推進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綜合運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手段,加快推進重點任務落實和重大項目建設。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撬動作用推動基礎設施建設,2022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為6400億元,較上年增加300億元。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並進一步擴大支持範圍,截至2022年11月末,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萬億元,支持近3萬個重點項目建設。創新設立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分兩批投放基金 7400 億元,為重大項目建設補充資本金,支持的 2700 多個重大項目已全部開工。國有企業要把握投資機遇,充分利用新政策機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靈活運用多種投融資模式。當前的基礎設施建設中,主要有政府直接投資、特許經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資產證券化(REITs)等投融資模式。國有企業要靈活運用多種投融資模式,探索投貸聯動、股權融資等新模式,激發社會資本投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思路,著力提升運營業務專業化程度,培育優良的經營性資產,創造持續穩定的長期收益和現金流,向建設運營雙輪驅動轉型升級,塑造新的競爭優勢。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有企業還要加強國有企業之間、國有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之間的合作。
一是加強央地合作。地方國有企業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規模較小、力量較為薄弱,需要優質資源注入,展開央地合作將加快地方經濟發展,同時進一步拓展中央企業的業務。要加強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的業務協同,建立央地重點項目落地推進機制,推進央地在投資運營、施工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加深合作。
二是加強產業鏈合作。許多新基建項目的建設使用往往涉及產業鏈上中下游多家企業,如工業互聯網產業鏈,上游包括網絡層和設備層,提供工業數據連接、轉換和數據預處理功能,涉及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三大電信運營商;中游包括平台層和軟件層,提供基礎平台支撐,如航天科工的航天雲網、中國移動的OneNET等;下游主要為應用層,如三一重工、海爾電器等製造業企業。要建設並用好基礎設施,國有企業需要動員產業鏈上中下游的企業,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暢通。
三是加強多種所有制企業之間的合作。不同的所有制企業具有不同的優勢,國有企業規模龐大、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影響力強,其他所有制企業則具有更加靈活的體制機制,具備“專精特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特徵,在科技創新和推動社會發展等方面也具有著無法代替的地位。國有企業要充分認識到其他所有制企業的優勢,注重創新協同,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深化合作,尤其是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形成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的技術、資金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