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9日電/看著能見度不到100米的浮塵天,棉農爾肯·熱衣木還是下定決心:“走!全家上車,去牧場,看弟弟。”
爾肯,一米八的個頭,高鼻梁、卷頭髮,說話聲如洪鍾,做事有條不紊。說到重點時,爾肯的眼睛總會打轉轉,好像一切都是盤算過的。
新華社報導,今年51歲的爾肯住在新疆尉犁縣巴西買里村,家有450畝棉田,是村裡有名的種棉能手。“我人緣好,朋友多。尤其隔壁的老李叔,我經常找他學習種棉花,時間長了,我也就出徒了。”爾肯說。
靠勤勞和聰慧,爾肯家日子越來越好,不過“新煩惱”也隨之而來。為了尋找解決“煩惱”的靈感,爾肯冒著浮塵也要開車載著家人,前往離家100公里外的牧場——這是他小時候生活的地方。
走出小村,爾肯的皮卡車行駛在庫爾勒至若羌的高速公路上。這條高速開通僅14個月,全長近360公里,像一條黑色絲帶鑲嵌在塔克拉瑪幹沙漠東北邊緣。
路上,爾肯對愛人說:“咱們換輛車吧,路越來越好,皮卡車還是不如‘酷路澤’(一種越野車)舒服。”
“皮卡也才買了不到兩年,換啥換!”愛人直接懟了回去。
爾肯覺得,早先買皮卡是為拉人裝貨方便,但現在幹農活都是機械化,打個電話人就來了,載人的需求比裝貨更突出,應該換輛車犒勞一下自己。
靠種棉花,爾肯2021年淨收入超50萬元。2022年夏天,爾肯專門去了烏魯木齊市,準備花幾十萬買一輛“酷路澤”。
“後來沒有買,害怕同村的人說我‘燒包’。不過好車坐起來就是舒服。”爾肯不好意思地笑了。
下高速到牧場,有一段3公里長的土路。皮卡慢悠悠走在上面,捲起一溜白煙。車裡浮塵漸多,小女兒捂住鼻子。
看到這些,爾肯對換不換車似乎有了主意。
爾肯的弟弟家在一處草灘上,旁邊有個塔里木河水溢出形成的小海子,四周蘆葦茂密,不時有白鷺飛過。
“小時候周圍哪有水?說是草場,幾乎沒見著草。”爾肯告訴女兒,“儘管現在是浮塵天,一兩天就好了。我小時候,浮塵連著好幾天,有時還有黑風暴,白天像黑夜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