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結束後,飾演杜麗娘的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沈豐英回憶道:“記得2004年首演時,台下都是一張張青春洋溢的臉,我也很青澀,經過這麼多年,我的表演更加成熟了,而台下坐著的,依舊是青春的學子們。”扮演柳夢梅的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俞玖林表示,校園行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一大亮點,培養了很多大學生觀眾,昆曲由此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中去,這種輻射效應是巨大的,對昆曲的弘揚、保護有相當大的意義。
從蘇州大學啟程,19年來,青春版《牡丹亭》走進國內外近50所重點高校,培養了大批年青一代昆曲觀眾。作為“昆曲迷”,蘇州大學文學院2020級本科生李書涵已陸續看過由孔愛萍領銜主演的傳承版《牡丹亭》、進京演出的精華版《牡丹亭》等多個版本,他告訴記者,此次能在蘇大看到青春版《牡丹亭》首演陣容,是“圓了一個夢”。“《牡丹亭》是昆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劇目,每一出每一折甚至每一個曲牌每一句唱詞都很好,喚起了大家對古典美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今後我會更多地關注昆曲,帶動身邊青年同學瞭解、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妙。”李書涵說。
這台戲的意義,不僅表現在演出水平上,更主要的是體現在大學昆曲藝術教育上。青春版《牡丹亭》之後,2017年,一出由北京大學牽頭的16所在京高校和1所中學創排的校園傳承版《牡丹亭》問世,並在全國巡演。“這足以說明這麼多年來,以昆曲為代表的傳統戲曲教學實踐,有了一個完美的、總結性的成果展示。”何華說。
傳統與現代融合,展現戲曲的生機和魅力
“可以說,昆曲正青春。現在在劇場中,觀看昆曲演出的年輕觀眾的比例占到了70%~80%。”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院長施夏明告訴記者,這種青春,不僅是演員梯隊的年齡層次越來越年輕化,觀眾的年齡層次也是逐漸往年輕化發展。在校園中接觸過昆曲藝術的大學生進入職場後,仍然會把一部分文化消費投入在欣賞昆曲表演上。
江蘇省昆劇院在近些年的創作過程中,致力於不斷拓展昆曲題材。無論是傳承經典劇目,還是新編歷史題材劇,或是現代戲的演繹,在內容和題材的選擇方面都做了精心鋪排,希望年輕觀眾能夠更多關注昆曲這門傳統而古老的藝術。
學古不泥古,昆曲原創作品最需要把握“度”的問題。獲得2022年度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原創革命題材昆劇《瞿秋白》,舞台背景衹有簡潔的黑白紅三色,燈光也特別簡練。“可以說,《瞿秋白》是在把純粹的表演藝術還給舞台。同時,全程使用韵白、中州韵,堅持曲牌體的創作模式,這是江蘇省昆劇院在現代戲創作中一以貫之的鮮明特點,也正是我們的南昆風度。”在《瞿秋白》中飾演瞿秋白一角的施夏明告訴記者,現代戲在創作中仍堅守昆曲“一桌二椅”的精神內核,但是,演繹出來的精神面貌,卻是時尚的,當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