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春日清晨,走進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江灣鎮篁嶺村,白墻黛瓦的徽式民居依山而建,層層叠叠,屋頂曬架上,火紅的辣椒、嫩綠的小油菜盛滿一個個圓圓的竹匾。遠方,油菜花開遍山野,滿目金黃。
“從曬秋開始,我堅持拍四季篁嶺,希望展現傳統建築和民俗文化賦予篁嶺的獨特內涵。”農民攝影師曹加祥告訴記者,在篁嶺村,家家戶戶屋檐下搭建曬架,用竹匾晾曬秋季蔬果,是村裡的特色民俗,如今,這類活動一年四季常有,已經成為篁嶺的文化符號,吸引無數攝影愛好者。
篁嶺村已有近600年歷史,和很多老村一樣,一度出現空心化等問題。2009年,村裡引入婺源篁嶺文旅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產權置換、搬遷安置,在山下建設移民新村,並對老村進行統一的規劃建設、風貌修繕,將傳統文化融入古村開發。
古街“查記酒坊”內,酒香撲鼻。操著不同口音的遊客品嘗桂花香、女兒紅、菊花白等美酒。開門營業剛兩個小時,店主吳玉芳已入賬1000多元。
“我們家的釀酒技藝已傳承近300年,2019年被評為市級非遺項目。”吳玉芳說,景區人氣旺,好酒不愁賣,一年營業額大概40萬元,“我們有信心將釀酒技藝一代代傳下去。”
“唰唰唰……”55歲的篾匠曹敬鬆一腳踏在板櫈上,彎腰打磨編竹篾用的竹條,“村裡曬秋的竹篾,全是我做的。”憑著這份手藝,曹敬鬆每月穩定收入3000多元。
一批有手藝、有特長的非遺傳承人,被請到篁嶺古村,展示各種民俗和當地手工藝,古村重現炊煙裊裊的景象。“不用繳納租金,水電成本共擔,收益利潤共享。”婺源篁嶺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曹錦鐘感嘆,“借力傳統文化,古村火了。”今年3月以來,篁嶺日均遊客量達1.58萬人次。
“公司優先考慮聘用本地村民,同時還以每畝地400斤稻穀的市場價流轉村民的田地,並為村民提供維護花田、工程建設等務工機會。”曹錦鐘介紹,目前公司正式員工中有本地員工228名,占比超50%。這其中,就包括擅長做當地名吃的村民曹家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