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31日電/這幾天,網名為“春游哥哥”的汶川地震幸存女孩遭遇網絡暴力一事持續發酵。她公開的私信記錄顯示,部分網友對其進行了言語侮辱及惡意騷擾。
近年來,網絡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網絡也帶來了網絡暴力這一讓無數人聞之色變的“洪水猛獸”。隨著網絡暴力行為危害的加大,治理網絡暴力愈發受到人們的關注。
3月28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了2023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的相關情況,其中包括“清朗·網絡戾氣整治”這一與網絡暴力治理有關的專項行動。
網絡暴力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如何更好地認定網絡暴力行為?應該採取何種措施治理網絡暴力?記者針對上述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
網絡暴力危害巨大
“一般來說,個人或群體有意識地通過網絡傳播攻擊性言論,以針對某一明確的個人或團體反復、持續實施侵害的行為,就是網絡暴力行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訴訟與司法制度研究中心主任陳磊指出,“網絡暴力的侵害形式主要包括威脅、騷擾、侮辱和社會性孤立等,行為通常伴有侵犯他人名譽、披露他人隱私等。”
類似汶川地震幸存女孩遭遇的網絡暴力事件並非孤例。近年來,劉學州事件、粉發女孩事件等均涉及網絡暴力。這些事件造成了極其不良的後果,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