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9日電/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發展循環經濟,對於實現“減污、降碳、增長、擴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隨著東部發達地區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攀升和環境保護約束趨緊,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其中不乏排放較高的項目。對於中西部地區而言,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成為一個挑戰。而發展綠色低碳的循環經濟模式,自然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徵,本質上是一種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應對氣候變化、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基本路徑。此前,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當前,循環經濟又被賦予了新內涵,既要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又要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這對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城市、園區、重點行業和領域開展了多批國家循環經濟示範試點。中西部地區依托豐富的磷、煤、錳等資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採取材料替代、燃料替代、流程優化、產品循環等舉措,持續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廢棄物產生強度,促進資源精深加工,廢棄物循環利用。依托獨特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和山地旅遊業,為重點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切實推動農業循環經濟,全面實施農作物秸秆綜合利用行動,形成秸秆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的“五化”利用模式。比如,早在2016年,貴州省就提出發展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環境治理型的15種產業,2022年綠色經濟占比超45%。江西省等地推行從規劃到消費等多方面的循環經濟發展任務,探索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不過,由於區域發展客觀原因,中西部地區的循環經濟發展目前還存在循環產業鏈偏短、競爭力弱、關聯耦合度較低、集群性小、缺少高端人才等問題。對此,應有針對性地進行布局施策,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產業體系、流通體系層面,進一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在產業體系方面,中西部的傳統工業要努力實現綠色升級。加快實施煤炭、鋼鐵、化工、有色等行業綠色化改造,推進新型綜合能源基地、資源精深加工基地、白酒生產基地建設。新興產業要綠色低碳,重點推進“東數西算”工程,加快建設一批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基地、信息服務和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山區農業要綠色高效,加快推進山區節水型灌區和壩區節水農業示範區創建,推行水產生態健康養殖。中西部服務業要綠色提質,因地制宜開發類型多樣的生態旅遊產品,培育壯大綠色商場、綠色飯店等綠色流通主體,建設一批國際山地旅遊目的地、國內度假康養目的地,打造“全電景區”。
在流通體系方面,要推進中西部資源回收利用。應推動垃圾分類回收體系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兩網融合”,引導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建立現代逆向物流回收體系。持續推動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鼓勵地方建立再生資源區域交易中心。供應鏈要暢通穩定,引導激勵商貿流通企業綠色升級,培育創建一批綠色供應鏈管理示範企業。構建綠色現代物流體系,支持物流企業構建數字化運營平台,推動網絡貨運產業良性發展,加快中西部城市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加速打通區域內外省市間水運通道,引導運輸企業“公轉水”多式聯運。中西部地區要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拓寬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領域的技術裝備和服務合作,積極擴大機電產品、綠色低碳化工產品、特色農產品等出口,建設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和出省重要樞紐農產品集散中心。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再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