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盤點中藥材中的“東南亞特產”
http://www.CRNTT.tw   2023-03-22 18:08:11
  中評社北京3月22日電/據中國僑網報導,豆蔻、丁香、檳榔、朱砂、水銀、玳瑁……您知道嗎?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中藥材其實都來自外國。

  具體地說,它們都來自與中國山水相連、隔海相望的東南亞地區。東南亞氣候炎熱潮濕,動植物資源較為豐富,當地礦產資源分布也與中國不同,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出了許多特色物產。古往今來,隨著人文商貿往來,這些“東南亞特產”逐步被納入中醫藥體系,成為豐富中藥材品類的“進口產品”。正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展出的“華蹤醫跡——東南亞華僑華人與中醫藥文化展”對東南亞物產進入中國的歷史做了詳細介紹。

  早在東晉時期,名醫葛洪就曾到訪扶南(今柬埔寨)等地,對東南亞所產朱砂、硫磺、曾青、石精等藥物尤其關注。他的著作《抱朴子》中記載了很多東南亞物產,如雞舌香、青木香、蘇合香等香藥。

  東晉高僧法顯曾沿陸路前往天竺(今印度)取經,後乘船到達獅子國(今斯里蘭卡)、耶婆提(今爪哇或蘇門答臘),歸國後作《佛國記》,其中記載了所歷各國的風俗、醫學等情況。

  唐代中期後,海上絲綢之路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交流主通道,進一步暢通了原產自東南亞的藥材進入中國的渠道。唐代僧人義淨著作《南海寄歸內法傳》記錄了當時印度及南海諸國僧人的生活習俗,對東南亞醫藥研究有重要意義。

  據北宋朱彧所作《萍洲可談》記載,“三佛齊舶賫乳香至中國,所在市舶司以香系榷貨,抽分之外,盡官市”。“三佛齊”是當時東南亞的海上強國,位於今天的印尼和馬來半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商船帶著乳香等香藥到中國,經過市舶司抽解博買後再行官賣,說明東南亞舶來香藥的珍貴。

  有研究表明,東晉葛洪所撰《肘後備急方》所列1060種藥方中有31種應用了來自東南亞的香藥;唐代孫思邈所撰《備急千金要方》所列5300種藥方中,有299種應用了來自東南亞的香藥;而到了宋代,《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列795首藥方中,運用到“海藥”的藥方已經高達350餘首。

  時至今日,我們常見的中藥材中,已經有不少“來自東南亞的熟面孔”。例如原產自泰國、柬埔寨、印尼等地的豆蔻,能起到化濕行氣、開胃消食作用;既能用作中藥材又是烹飪配料的丁香,主產區之一在印尼;原產自菲律賓、印尼的檳榔,能起到殺蟲,消積,行氣,利水等功效;能夠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斂瘡的血竭,是由廣泛分布於印尼、馬來西亞等地的棕櫚科植物麒麟竭果實滲出的樹脂加工而成;主產於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地的蓽茇,可以溫中散寒、下氣止痛;還有我們常用的肉桂,也有不少從東南亞進口。

  在往來交通中,也有不少藥材從中國走向東南亞。最典型如“鄭和下西洋”時,隨船攜帶了諸多中國藥物,能適應當地環境的,就教當地人種植。據鄭和使團中的通事兼教諭(即負責翻譯兼教化之職)費信所撰的《星槎勝覽》記載,當時船隊攜帶藥物有300多種,大多為除濕殺蟲、清熱瀉火、化瘀止血、利水消腫、清熱抗瘧之藥。

  千百年來,中國傳統中醫藥隨著華僑華人的腳步走向世界各地,在為他國民眾治病療疾的同時,不斷兼收並蓄,豐富發展自身體系。也正因如此,中醫藥雖歷經漫長歷史,卻始終保持著十足旺盛的生命力。(完)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