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讓中國製造挺起高質量發展的脊梁
http://www.CRNTT.tw   2023-03-10 08:55:21
  中評社北京3月10日電/“我常說兩個必保,一個是糧食飯碗中國必須端牢,再一個製造業必須築牢。”“任何時候中國都不能缺少製造業。”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製造業的重要性,彰顯了一以貫之的戰略思維、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引發會場內外熱烈反響。

  北京日報發表評論員鄭宇飛文章表示,於一國發展而言,製造業是支撐經濟發展的骨架;在全球競爭之中,製造業是一個國家掌控技術話語權、保持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縱觀近現代歷史,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而一度獲得全世界40%以上的工業生產能力;美國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機遇,在電力、機械等領域獲得領先地位;金融危機後,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重塑競爭優勢……可以說,做大做強製造業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普遍經驗,世界經濟中心也總是隨著製造業科技創新中心的轉移而轉移。70餘年間,形成了一套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製造業體系,使中國始終保持堅定的發展信心和充沛的發展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製造業“必保”,既是對相關領域發展的把脈定調,也是對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領航定向。

  從生死存亡的高度認識製造業,既來自歷史的啟迪,亦是現實的需要。從國家發展的一般性規律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分為要素投入量的增長和由一定技術水平所決定的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前者的貢獻份額不斷降低,後者的作用愈加緊要。由此審視中國經濟,現階段的要素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勞動力數量增速趨緩、貢獻率下降,資本要素正呈現邊際效應遞減的趨勢,以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推動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在這個問題上,動能切換的緊迫性客觀存在,製造業作為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承載,一旦受制於人,就無法供給充沛的全要素生產率,“傳統產業效益不高、新興產業低端嵌入”的困境就將難以突破,發展質量的有效提升也自然無從談起。

  文章指出,從外部環境來看,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製造業“國家安全重要杠杆”的角色愈發凸顯。當今世界,逆全球化暗流湧動,個別國家大搞貿易保護主義,經濟合作的大門在政治之手的操弄下說關就關。特別是過去三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部分發達國家製造業回流態勢明顯,貿易政策、科技政策不斷調整,技術合作的不確定性增多,更讓我們切實感受到製造業“必保”的極端重要。經濟學家李斯特曾提出“梯子理論”——“當一個人攀上高峰以後,就會把他攀高時使用的梯子一腳踢開,免得別人跟著他上來。”而這,正是美西方國家對待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真實寫照。長期來看,隨著中國重回世界舞台中央,西方這種“撤梯子”的態勢不僅不會減緩,反而會愈發加急,我們衹有堅決把製造業發展的主動權攥在自己手中,應對外部風浪的腰杆子才能更硬。

  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贏得未來,掌握主動,做強做大製造業是必由之路。看趨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形成歷史性交匯;看短板,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中國製造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等方面的差距還比較明顯。近些年,中國的光伏、家電、新能源汽車等產業躋身世界前列,通信設備、工程機械、高鐵等高端品牌走出國門,但製造業的核心技術和高端技術仍有80%掌握在外資手裡,核心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關鍵基礎軟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等方面有所欠缺,一些產品的功能性常規參數能夠基本滿足要求,但功能檔次、可靠性、質量穩定性和使用效率等仍有不足。如是種種,既是高質量發展的掣肘因素、外部打壓的風險點位,也是發展的潛能所在、攻堅的目標所在。當務之急,就是要把“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為製造業升級提供強勁的支撐。

  文章強調,製造業的核心就是創新,就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這一方面需要政策的傾斜支持,而更關鍵的則是全社會要真正涵養起科技興業的靜氣和耐心。一段時間以來,特別是隨著數字技術的迭代,不少企業習慣追風口、掙快錢,往往什麼時髦就做什麼,很快便將“藍海卷成紅海”。在這方面,相關部門還是要拿出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引導生產要素向製造業集聚、金融資本主動向製造業靠攏。這固然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卻是更加堅實、更具潛力的方向。上海石化耗時11年研製出了被譽為“黑黃金”的大絲束碳纖維,重量不及鋼的1/4,強度卻是鋼的7至9倍;中國石化歷經30年,打破了70年來國外對己內醯胺生產技術的封鎖壟斷,將其自給率從30%提升到94%。當這樣的故事越來越多,中國發展就越來越安全。

  文章最後說,製造業打開了我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想象,也將挺起中國高質量發展的脊梁。咬定青山不放鬆,以創新跨越必過之坎,是我們這代人應有的奮鬥姿態。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