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8日電/據大公報報導,為了將中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給小朋友,香港教育大學自2018年起與現代教育研究社(現代社)合作推出“看動畫,學歷史”項目,獲得多間小學的教師支持。教大校長張仁良高興地表示,相關係列被納入教育局“中國歷史科教學資源及參考資料”之列,迄今總瀏覽人次已累積逾700萬,遠至加拿大亦有華文小學選擇有關教材教授中文。
據瞭解,該系列動畫附有的工作紙,更有配套支援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生。\大公報記者 張凱晴
教大不同學系的專家團隊與現代社數度合作,目前已籌畫一共八個動畫製作項目,製作了超過190集動漫教材及英語兒歌,包括已推出的“看動畫,學歷史”、“賽馬會與文同樂學習計畫”、“看動畫,悟生命。學品德”三個系列。
研加入AI配合學習需要
目前正進行的“看動畫讀名篇”計畫,亦已推出十六集。未來會推出結合STEAM教育的動畫,亦會探索不同的技術,如加入AI科技去配合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
有“卡通片校長”之稱的張仁良認為,向來相信愉快學習,認為有關計畫可將歷史圖像化、簡單化去讓小學生瞭解中華文化,希望同學在相關薰陶下可從小就接觸中華文化及其背後的道德價值。他提及在自2014、15年已有相關念頭,後來與現代社總裁黃旌先生討論後就一拍即合。
黃旌的父親是中文系系主任,自小在濃厚的中國文化氛圍中成長。黃旌形容,張仁良是一位很“活”的校長,可用這些非一般的教學法,讓同學更好地學習,他又認為在教材及教育方法是很需要創新。
內容觸動學生 成效更佳
教大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馮志弘表示,動畫的製作在細節及人物的考究上做了很多功夫,例如孔子的動畫中“齊”、“魯”兩國的字體、背景屏風上的花紋,以及人物都席地而坐再配以小幾,全部都有考據。他直言十分重視親身“睇堂”,實地瞭解學生喜歡什麼人物,以及掌握學生的“笑位”和“喊位”,“小學生的笑點很低,看到人物做一些動作都可以哈哈大笑”。他留意到學生的“感動位”,往往是那些“不得志”的人物,“同學仔看到李時珍花了一生去寫《本草綱目》都不獲當時的皇帝重視,反應會比較大”。他深信能觸動學生,傳遞教育的內容才會更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