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您提到的西九文化區,在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里,可以怎樣發揮作用?
唐英年:國家“十四五”規劃中賦予了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在這個文化板塊,我覺得香港可以扮演到一個積極的角色,對國家有正面貢獻,這方面西九文化區可以說會起到很大的作用。什麼叫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我們有蘊藏傳統精華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當代國際視覺文化博物館M+,還有戲曲中心、香港藝術館等集聚文貫古今,藝通中外的世界級文化基建設施,不僅有中國五千多年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也引入了很多西方文化藝術,可謂“古今中外”四個元素在西九文化區全部都能找到。
我覺得將來無論在視覺藝術還是表演藝術等方面,西九文化區都非常精彩。我們歡迎國內14億同胞、世界各地旅客來香港旅遊、探親、公幹、參觀。西九龍高鐵站一出來就是西九文化區,尤其是廣州、東莞等大灣區居民可以坐高鐵來香港,玩半天、吃完飯、看一場戲再坐高鐵回去,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當然我們希望可以在香港留多兩天了,如果當日往返,一樣可以愜意地享受到香港西九文化區的魅力。
深度解讀香港文化“三業”
羊城晚報:您提出過香港文化有“三業”,如何理解“三業”?
唐英年:我說的“三業”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國家文化大業,中華文化是中國源遠流長的軟實力,一直以來我覺得在“輸出”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比如表演藝術、視覺藝術走出去,許多國家其實很歡迎和我們做交流;在國家大業當中,我們希望可以促進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友誼、相互瞭解,從而大家更好地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第二方面是社會產業,文化藝術這個產業充滿機遇,可以提供許多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經濟增長,而文化產業是通過文化藝術設施來實現的。西九文化區目前雖然仍一直在投資中,但已慢慢可看到未來的收成期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從去年7月開幕之後到今年1月份,已經接待了80多萬的觀眾,M+博物館也有200至300萬的觀眾。顯然可見,文化藝術是可以吸引到很多產業經濟效益的。第三方面是青年事業。今時今日很多年輕人未必想做律師、會計師、銀行家,他可能很深愛、嚮往從事文化藝術行業,他未必一定在表演藝術上能做到世界級,但只要做回心愛的事,他們除了做表演藝術,也可以做策展、技術指導等和文化藝術有關的產業。讓青年從事想做的行業、實現嚮往的夢想,西九文化區絕對是一個築夢空間。
發揮“香港所長”,助力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