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3日電/國際物流效率下降、海外賬期拉長、訂單漸多,給廈門佳浴智能衛浴有限公司帶來沉重的資金壓力。
一筆1000萬元純信用貸款,解了公司燃眉之急。“通過增信基金,公司無需抵押物便獲得了銀行貸款。這筆資金給我們增加了信用,還增添了信心。”該公司財務總監文莉說。
廈門市中小微企業融資增信基金旨在提供融資增信服務,著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截至2022年底,該基金已為4400戶中小微企業提供約150億元信用類融資增信服務,穩定就業超14萬人,貸款平均利率僅4.6%。
近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福建省廈門市調研發現,2022年以來廈門聚焦穩市場主體這一關鍵環節,因地制宜、分類設計出台系列政策撬動金融資金,既有效紓解企業流動性困難,也放大了財政補助乘數效應,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創新“財政+金融”應用場景
“財政政策宏觀調控主要體現為一收一支。當前形勢下扶持經濟發展,收的方面主要是落實黨中央減稅降費政策。”廈門市財政局局長林志成說,“支的方面地方可作為空間較大。”為此,廈門積極探索用財政政策撬動金融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發揮積極的財政政策杠杆作用。
對當地企業存在的主要困難分門別類,廈門有針對性地推出“財政+金融”組合拳:設立技術創新基金,運用“財政+銀行貸款”支持企業擴大投資和研發創新;設立中小微企業融資增信基金,運用“財政+擔保”改善融資難;設立應急轉貸資金,運用“財政+過橋融資”緩解企業短期流動性緊張;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扶持力度,運用“財政+保險”對衝外貿信用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