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6日電/網評:高校體育場地開放不該成為“老大難”
來源:光明網 作者:楊玉龍
近日,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多所高校宣布向校友和部分社會人士開放校園,部分高校也發文允許家長和校外人員入校。與此同時,四川成都和浙江寧波等地的教育部門,也先後表態將逐步推動高校恢復面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設施。
2017年2月,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曾聯合印發《關於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要求,學校室外場地設施,如操場、球場、田徑場跑道等要先行開放,室內場館設施開放由各校提出並報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確定。其初衷就是為有效緩解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與體育場館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是為民便民之舉。
但從現實來看,管理機制不足、缺乏相應安全保障措施以及專業化服務不到位等短板,一直令高校體育場館開放面臨不少困難。有研究顯示,近年我國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率僅為三成左右,與群眾需求差距明顯。背後原因,既有學校出於安全因素的考慮,也是由於體育場地的收費管理往往令高校頭疼,在專業化服務方面也缺乏經驗。
高校體育場地設施相對完善,能夠滿足市民多項健身需求,開放應該是大學的常態。避免高校體育場地開放成為“老大難”,政策體系的實施落地是首要的。上述《意見》就提出,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加強部門協作,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加快推動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政策體系。
基於安全考慮,需要積極推進風險防控和安保機制建設。例如,各地教育、體育部門可協調當地公安、醫療等部門建立健全有關加強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安全保衛方面的工作機制。而且,誠如業內人士表示,要提升高校體育場地的開放程度,須加強內部管理,也可以引入專業團隊運營。其實,只要優化管理手段,高校體育場就可以放心開放。
對於市民而言,在享受便利的同時,更有必要維護好這一“淨土”。比如,高校體育場地開放後,會有較多社會人員進校參與體育鍛煉,一方面會使本校學生運動機會相相對減少,也可能會帶來安全隱患。對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