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6日電/俗話說,寧可食無肉,不能餐無豆。大豆及其製品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為了改變大豆自給率低的現狀,去年我國實施大豆擴種計畫,大豆增產明顯。新季大豆上市以來,價格高開低走,農民惜售心理較為嚴重,產銷矛盾突出。要解決國產大豆問題,要重視大豆擴種,也要重視大豆銷售,不斷拓寬國產大豆市場空間,實現國產大豆產業可持續發展。
國產大豆產銷矛盾突出,根源在於供給過剩。我國大豆市場分為以國產大豆為主的食用大豆市場和以進口大豆為主的飼料大豆市場,兩個市場相對獨立,又具有替代性。我國食用大豆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常年消費量在1400萬噸至1600萬噸之間,但飼料大豆嚴重短缺,主要依賴進口。去年國產大豆產量突破2000萬噸,消費量約為1500萬噸,明顯供大於求,僅靠食用無法完全消化。國產大豆也可以壓榨,但價格高、出油率低,壓榨企業不願意採購國產大豆。
黑龍江是全國第一大豆主產區,2022年大豆產量900多萬噸,增產近200萬噸,大豆產銷矛盾尤為突出。這是因為,黑龍江大豆加工企業以前以壓榨為主,大豆就地加工轉化能力強。近年來,隨著國產大豆從壓榨領域轉向食用領域,全國崛起一批以大豆製品加工和蛋白質綜合利用為主的企業,主要分布在華東、華中和東北三大地區。黑龍江大豆採購主體和銷售區域也向省外轉移,向大豆蛋白集聚的山東轉移,向調味品聚集的華南、華中、華東等區域,以及河南、廣東等人口集聚的大豆主銷區轉移,黑龍江大豆就地轉化能力減弱。加之,去年其他省份大豆增產近200萬噸,對黑龍江大豆形成競爭。
大豆加工企業是國產大豆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受上游價格上漲和下游需求不振的影響,國產大豆加工企業經營步履維艱,無法為增產後的大豆銷售提供支撐。從短期來看,國家應該通過加工補貼鼓勵引導企業入市收購國產大豆。從長期來看,國家應該大力扶持國產大豆加工企業做大做強,推動企業加快構建全產業鏈體系,引導大豆加工企業到主產區投資設廠,建設大豆原料基地,實現訂單式生產。這樣,不僅解決了大豆擴種的問題,提高了企業抗風險能力,而且引導大豆主產區從賣原料向賣產品、賣品牌轉變,引導農民從“種什麼賣什麼”向“市場需要什麼種什麼”轉變,有效促進了產銷對接。
擴種大豆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面對國產大豆供給過剩問題,想方設法拓寬國產大豆消費空間應是長久之道。大豆是現有農作物中蛋白含量最高、質量最好的農作物,有“植物蛋白之王”的稱號。近年來全球豆製品消費大幅增加,利用大豆、小麥等植物蛋白生產的“素肉”受到消費者追捧。作為傳統大豆食品生產大國,我國有著14億人口超大規模市場,企業應該根據國際國內市場需求開發豆製品,發展大豆精深加工,不斷延伸大豆食品產業鏈條。要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實現產品多樣化,不僅要生產豆油、豆腐、豆皮、豆奶等初加工產品,還要研發生產大豆蛋白產品、休閑產品、素肉以及維生素、異黃酮、軟靈芝等高附加值產品。現在“預制菜”發展火熱,傳統的豆製品如何在可行的範圍內實現綠色加工,乘上“預制菜”發展東風,實現快速發展,是值得企業研究的問題。
國家應該加強大豆植物蛋白營養的宣傳推廣,促進豆製品消費。如果我國能以優質的國產食用大豆及其製品替代部分動物性食品的消費,那麼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大豆對外依存度,對維護糧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義。不過,現在一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採用廉價進口轉基因大豆替代國產大豆。有關部門必須強化對進口大豆流向的監管,確保食物安全。同時,要通過提升大豆單產水平、降低種植成本等措施努力提高國產大豆競爭力。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