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做大做寬到做強做深。目前,中國製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完備的產業體系、強大的動員組織和產業轉換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物質保障。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產業鏈供應鏈仍存在風險隱患,產業基礎投入不足,產業鏈整體上處於中低端,大而不強、寬而不深。這一問題也深刻制約著戰略性新興產業提質升級和引領作用的有效發揮。為此,必須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升級發展所需的高端基礎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基礎裝備、關鍵基礎材料等,努力補短鍛長,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韌性、可持續性和競爭力。
從追趕跨越到前瞻布局。歷史經驗表明,追趕型國家產業升級必須要經歷範式變遷。多年來,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模式主要是追趕跨越,通過強化產學研用合作,中國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光伏、風電等重點產業發展成效突出,高速鐵路、5G通信、儲能、核電、特高壓等領域優勢明顯,正實現從跟跑向並跑、領跑的跨越。展望未來,為了更好搶抓新賽道、開辟新領域、培育新動能,需要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開啟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畫,強化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加快面向未來新需求的市場培育和場景建設,推動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突破和產業化發展,推動“技術—經濟”範式變革,努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營造良好產業生態
文章指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孕育成長壯大的過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關鍵在於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這需要完善體制機制和配套政策體系,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推動重點產業鏈協同發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構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完善包容審慎監管機制。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多、變化快的特點決定了原有的管理方式和體制機制難以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必須持續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管理方式,優化政府服務,及時修訂和完善有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制度,充分激發企業主體活力。要強化標準和質量導向,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全面實施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最大限度減少新產品上市、新企業准入等事前審批限制。完善招投標程序監督與信息公開制度,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在政府採購需求標準中嵌入支持創新、綠色發展等政策要求,為前沿技術轉化提供早期市場並加快產業化應用迭代。
促進要素資源優化配置。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科技、金融、人才、數據等各類要素的持續支撐。要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大力推動創業投資,完善資本市場,有效激勵民間投資;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健全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技能等創新要素的收益分配機制。
推動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發展。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態勢日益明顯,各類科技研發服務、創新創業孵化服務、檢驗檢測與認證認可服務、智慧供應鏈服務、數字創意服務等日益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需要加快發展智能化解決方案、眾包等製造服務融合的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研發設計、金融科技、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新興技術創新和融合滲透,支持科技創新突破轉化,賦能生產製造轉型創新,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另一方面,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有利於推動高端要素、高端企業集聚,形成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構建完善的產業發展生態,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在此過程中,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跨部門、跨區域協調機制和產業集群垂直管理機構,優化新興產業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產業集群梯次發展體系,推動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優勢互補、分工明確、相互銜接的產業發展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