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組織和多數東盟國家從歷史沿革的角度,一向對美國力量在本地區的存在持歡迎態度。但他們也一直對大國爭鬥持警惕和反對的立場。隨著美國“印太戰略”的成型,東盟意識到自己身處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銜接地帶,地緣戰略價值上升,希望借勢增強在區域的“中心”地位和大國關係中的“橋梁”作用。而東盟作為中小國家集團,其宣揚的“中心性”是以“開放性”為前提,也即,在東南亞地區引入不同大國勢力,確保它們相互制衡,東盟才會更有安全感,一些與中國存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或對中國崛起後將發揮的地區作用缺乏信任的國家甚至主動邀請或者迎合美軍事上的“重返”。但是,另一方面,中美關係的惡化導致東盟國家內心不安全感增強,它們擔心地區議程偏離以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優先的軌道,對美國遞來的腳本更多是“看單點菜”而非“照方抓藥”。
東盟長期奉行的“大國平衡”戰略除了利用大國相互制衡,更重要是主動協調大國政策以謀取安全和發展利益。東盟深知均衡發展與中國和美國的關係才能更多發揮自身作用,因而拒絕選邊站隊,拒絕為了迎合美國而削弱同中國的合作議程,這是其行為底線。在此過程中,印尼、新加坡等國試圖發揮思考者和協調者的作用,施展嫻熟的外交技巧,呼籲中美保持戰略克制,拒絕充當大國“代理人”,提出“新不結盟運動”的倡議,嘗試在科技、供應鏈等領域建構更加開放、包容的多邊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