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孫紹振:歷史大眾化有助夯實兩岸文化橋梁
http://www.CRNTT.tw   2023-01-26 00:36:33
 
  孫紹振表示,他曾經參加過一次網絡小說的評選,當時台灣有一個比較有名的作家,也算是精英知識分子,孫紹振告訴他說台語不成立的,因為它就是閩南話,而且和他分析為什麼街道的“街”念“jie”,但是“街”字兩邊的“行”是交叉的路口,當中是一個“圭”,那麼在閩南話里“街”念“gui”,正是因為它念的是古代的音。比如潘老師的“潘”,它是三點水加上一個“番”,為什麼不念“fan”呢?那是因為在古代沒有“f”的音,古無輕唇音。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去研究這個問題,在這方面的研究是很不夠的,所以說我們不瞭解台灣,台灣也不太瞭解我們,文化的根是存在的,但是我們沒有能夠非常普及,讓它非常感性。“潘”實際上念的還是古代的音,中原的音。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覺得要把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結合起來。

  對此,孫紹振深有感受。因為他當時念大學的時候,由於後來運動太多,大學三年級以後上課不太正規,對於明朝的歷史不是很清楚,給他啟蒙與深刻感受的是台灣去到美國的一位教授叫黃仁宇。黃教授寫了一本書《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在美國從正常的歷史觀來看,不像一個歷史,所以美國的出版社給退稿,轉到中國來,中國給出版了,結果大為轟動。孫紹振說,他的一位學生看後哭了,里邊論述的就是這一年,沒什麼特別大的事,但是他寫出了這個國家走向衰敗的政治、文化矛盾,特別是寫到戚繼光的傳,寫到海瑞。這些在美國人看來非常不像歷史的恰恰是符合我們中國歷史的,是人的歷史。它不僅是人的政治、軍事、文化的成就,而且是作為一個人,活生生的人。在這方面,他認為我們現在研究很深刻的精英、很深刻的文化積澱在裡面,但是也要讓我們大陸和台灣的普通讀者,非專業的,不是研究明朝文學的人去感興趣。看了這本書,他深深地感覺到如果要把我們的精英歷史觀點、台灣真實的歷史、台灣和大陸的文化血脈從一個字到一句話,把它普及到讓台灣的民眾都愛看,能吸引非專業的人,普通老百姓,那麼這是我們歷史傳統的現代化。我們的傳統本來就是傳記為主的,譬如《三國志》這本書,是歷史書,他也沒有年表與後續評傳,但是它全部是傳記,將近400個人的傳記,我們現在就把《隆中對》寫到了語文課本里去,我們學習諸葛亮,他的形象非常生動。

  第九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由福建師範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福建社會科學院、台灣世新大學、台灣萬卷樓圖書公司、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閩台區域研究中心、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全國台聯海峽兩岸文化研習交流基地、《海峽人文學刊》等單位聯合主辦,來自兩岸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12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