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電/據人民網報道,通貨膨脹正在影響著美國消費者的錢包與購物行為。在通貨膨脹的大背景之下,人們付的錢更多,買到的東西卻少了。許多民衆尋求購買更多的打折商品,并削減預算。
在弗吉尼亞州一家塔吉特超市,聖誕節貨架已經擺滿了各種商品,很多顧客在挑選節日禮物,仔細比對價格。《紐約時報》指出,“購物者似乎對價格很敏感”。很多商家進行打折促銷,以期消費者盡可能多地購物。基於美國經濟增長放緩的預期,商家希望在消費者行為出現變化之前吸引人們消費。
“價格在上漲,跟去年11月相比,我們的預算更少了。”馬裡蘭州的一名購物者曼努埃爾·羅哈斯抱怨道。美國公共廣播電台報道說,通貨膨脹給今年的假日購物季蒙上了一層陰影。購物者比往年更熱衷於購買促銷商品。在調查中,越來越多的人表示,將去折扣店或一元店進行節日采購。華盛頓州的一名購物者南希·加西亞·門多薩直言,為了支付購物賬單,“我覺得自己都要破產了”。
盡管今年“黑色星期五”購物季銷售額有一些增長,但是人們花費更多的錢,買到的東西卻在減少。美國公共廣播電台報道說,根據零售商預測,銷售額上升的首要原因是價格上漲。全美零售商聯合會估計,“黑色星期五”購物季消費者的支出比去年增加6%至8%。過去10個月,美國通貨膨脹一直在8%左右徘徊。消費者感受最深的是,食品、汽油等生活必需品受到通脹的影響最大。
物價上漲,對於低收入群體的影響更為明顯。全美零售商聯合會估計,人們計畫在禮品、購物卡、裝飾品、食物以及其他節日采購上面平均花費833美元,略高於去年。但是年收入較低的家庭預計支出將低於去年,僅為606美元。而年收入更高的家庭的支出則在增加。在過去一年中,這種消費差異在拉大。對於較富裕群體來說,他們繼續購買幾乎沒有受到通脹影響的奢侈品,而其他消費者選擇購買更便宜的商品。
舊金山居民裡茲·戈登在“黑色星期五”早上6點就起床,然後陪家人去商店購物,這是“一個悠久的家庭傳統”。他們開始挑選聖誕禮物,但是通貨膨脹讓他們感到擔憂,她說“價格與10年前大不同”。伊利諾伊州69歲的居民巴格利表示,汽油、雜貨價格上漲“非常荒謬”,她“已經在削減開支了”。<nextpage>
與此同時,消費者開始動用儲蓄,并更多地使用信用卡。美國公共廣播電台報道說,進入假日購物季,許多消費者的儲蓄水平已經很低,在疫情期間存下的錢所剩無幾,所以人們都在借貸消費。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報告,今年第三季度,美國信用卡餘額同比增長15%,創下20多年來最大增幅。“Adobe分析”報告稱,與去年相比,選擇“先買後付”的人數增加了13%。9月份,美國人的儲蓄僅占稅後收入的3.1%,還不到疫情之前的一半。相對於富人,窮人的儲蓄下降得更快。
美國西雅圖KIRO7電視台報道說,在創紀錄的通脹之中,人們正感受假日購物的痛苦。一份報告顯示,在通脹高企的情況下,美國人的支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這也意味著人們承擔了更多的債務。《紐約時報》指出,美國物價正以數十年來最快的速度攀升,美聯儲試圖通過提高利率來控制物價。這種通過提高借貸成本來抑制需求的做法,反過來又讓消費者對經濟感到悲觀,而美國經濟很可能陷入衰退。
密歇根大學11月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急劇下降,從10月的59.9下降至11月的56.8。同時,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從10月份的102.2跌至11月的100.2,為7月份以來的最低數據。美國有綫電視新聞網指出,進入最重要的假日購物季,“美國消費者仍對本國經濟狀況不太有信心”。
路透社報道稱,美國消費者信心處於四個月低位,在高通脹和借貸成本上升的情況下,美國家庭在未來6個月購買大件商品的意願下降,加劇了明年經濟衰退的風險。全球咨詢公司安永的經濟學家莉迪婭·布蘇爾表示,即使消費者繼續購物,“他們對整體經濟形勢感到沮喪,而且他們會越來越不願意花錢”。
雅虎網站刊文稱,盡管美聯儲今年已經6次加息,但美國通貨膨脹率仍接近40年來的高點,投資銀行、首席執行官和消費者“對美國經濟的前景越來越悲觀”。<nextpage>
路透社報道說,對經濟學家們進行的調查顯示,美國經濟將在未來一年陷入短暫而輕微的衰退。蒙特利爾銀行資本市場公司高級經濟學家薩爾·瓜蒂耶裡表示,除非通貨膨脹迅速消退,否則美國經濟“似乎仍會遇到一些麻煩”,只是可能比預期晚了一些。瓜蒂耶裡說:“但這是假設經濟的持久性不會迫使美聯儲更加猛烈地踩刹車,在這種情況下,延遲的衰退可能只會預示著更嚴重的衰退。”
路透社報道說,已經有明顯跡象表明美國經濟正在放緩,尤其是在美國房地產市場,該市場通常最先對緊縮的金融狀況做出反應。45名經濟學家對美國GDP做出預測,其中27人認為,在2023年,美國將出現連續兩個季度或更長時間的衰退。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日前再次下調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惠譽表示,隨著貨幣政策收緊的步伐加快,預測美國2023年經濟增長僅為0.2%,低於早先預測的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