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種能實現怎樣的豐產?太和縣農業農村局種植和水產管理股股長張守衛在示範講解現場舉例,“這裡播種的‘皖墾麥22號’,是去年省農科院和徐淙祥合作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今年夏收畝產超過800公斤,比常規品種提高將近100公斤。”
在徐淙祥等種糧大戶的示範帶動下,僅“皖墾麥22號”這一新品種,今年在江淮地區推廣的秋種面積就達15萬畝以上。
“這裡有50畝左右的試驗田,400多個小麥測試品種。”在位於太和縣的安徽省農科院皖北研究院的試驗田裡,測試員陳閣閣正在測試小麥新品種,“我們不僅負責植物新品種測試、農作物新品種種質創制任務,也承擔新品種的選育和推廣示範。”
太和縣堅持培育、繁殖、推廣一體化推進育種選種,已培育多個本土優質小麥、大豆良種,在育小麥品系43個;聯合一批科研院所開展良種攻關,參與良種繁育的已有規模以上企業8家、生產經營主體380多家,建立起8萬多畝的良種生產基地,年供種量3.2萬噸以上;全縣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平均超過98%。
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
天邊剛泛起魚肚白,徐淙祥的孫子徐旭東就下田了,繞著田壟轉,反複比對不同播種機播種下的小麥的長勢。
“這幾塊田種植品種相同,長勢最好的那塊,是用今年新改造的播種機種的。”順著徐旭東手指的方向細看,由新播種機完成的田地田壟平整、土塊均勻、出苗整齊。
“去年幹旱,常用的播種機土壤鎮壓效果一般,土壤墒情散失快。今年秋種,省農科院推薦了改造後的新式播種機,碎土效果和土壤鎮壓效果好。”徐旭東說。
回到家中,徐旭東通過手機軟件就能輕鬆掌握田間土壤墒情、蟲情、降雨量等情況。孢子捕捉儀、農業自動監測與控制系統、蟲情自動監測系統等也廣泛應用於田間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