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短期擾動因素減弱,一攬子紓困、穩增長政策效果持續發力顯效,PMI指數有望企穩回升,經濟運行也將穩定回升。
|
中評社北京12月7日電/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11月份製造業PMI指數、非製造業PMI指數分別為48%和46.7%,不及市場預期,且連續兩個月處於50%“臨界線”下方,反映經濟活動有所收縮。這一情況引發市場關注。
經濟日報發表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文章表示,從往年經驗看,11月製造業活動多數年份是增強的,今年出現“反常”現象主要是受短期因素影響。近幾個月,國內疫情多點散發,干擾了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疫情既干擾部分製造業企業生產、物流、銷售,也抑制了部分消費。同時,海外需求放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部分外向型製造業出口需求。
文章分析,儘管如此,11月PMI指數的一些亮點仍值得關注。一是企業原材料購進價格整體延續回落走勢。PMI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自2021年5月72.8%高位逐步放緩至目前的50.7%,反映出國內製造業能源、原材料等投入成本壓力逐步緩解。二是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飲料精製茶、醫藥、電氣機械器材等行業PMI和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繼續位於景氣區間,市場需求保持增長。三是建築業維持高景氣區間。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5.4%,連續6個月位於較高景氣區間,反映建築業總體保持較快擴張步伐。四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製造業指數為52.2%,較上個月加快0.5個百分點,反映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
文章指出,儘管當前經濟活動出現短期波動,但無論是從目前亮點看,還是從未來趨勢看,隨著短期擾動因素減弱,一攬子紓困、穩增長政策效果持續發力顯效,PMI指數有望企穩回升,經濟運行也將穩定回升。
疫情影響有望逐步減弱。當前,中國不斷優化疫情防控措施,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疫情對經濟影響有望逐步減弱,生產生活秩序將逐步恢復,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需求和訂單改善將提升企業經營預期,並擴大生產帶動就業。
穩增長政策發力顯效。近段時間以來,多部門協同發力,出台了一攬子紓困幫扶政策,暢通物流運輸,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確保製造業正常運營。能源、原材料等商品保供穩價“組合拳”持續發力,金融讓利和支持製造業力度持續加大,有效降低了企業經營壓力,穩定了企業發展信心。適度超前加大重大項目建設力度,不斷加碼促消費政策,從需求端支持製造業恢復。二季度以來,隨著政策措施陸續落地,效果也逐步顯現。
中國物價整體溫和可控,貨幣政策延續穩健基調,貨幣信貸總量保持合理適度增長。同時,美聯儲加息進入尾聲,國內貨幣政策外圍掣肘有所減少,為宏觀調控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穩增長政策發力空間較大。
外貿依然保持韌性。中國工業體系完備,產業鏈完整,工業部門基本恢復運行,在海外高通脹環境下,中國產品性價比優勢明顯。同時,外貿企業也在不斷適應國際市場需求變化,積極推進高質量發展,創新外貿新模式新業態,為經濟恢復發展夯實了基礎。
綜合來看,一方面要正視數據反映出來的生產受擾、需求放緩、預期波動等多重挑戰;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國經濟回旋餘地大、韌性足、潛力大,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化,宏觀調控政策工具箱依然較為豐富、政策儲備依然較為充足等優勢。隨著防疫措施不斷優化,各項紓困和支持性政策接續發力,有效實施,中國製造業景氣度將逐步回升,經濟有望回穩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