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歐洲進行貿易反制并非易事。
首先,在歐盟層面達成共識難度不小。歐盟素有“面和心不和”的傳統,各國立場協調費時費力。眼下,歐洲雖然提出增加對產業的援助力度,但是具體方案上卻各說各話。法國呼籲建立歐盟“買歐洲貨”補貼制度,德國強調支持本土產業但不希望歐盟與美國陷入貿易戰,荷蘭和瑞典則警告稱,不要制定可能招致其他貿易夥伴報複的補貼競賽或歧視性制度。
其次,在通脹高企、經濟衰退預期高漲的背景下,讓本就囊中羞澀的歐洲掏出巨額資金補貼企業比較困難。11月23日,歐盟同意為歐洲《芯片法案》提出振興歐洲半導體制造業的計畫提供配套資金430億歐元,較此前計畫縮水20億歐元。芯片制造商恩智浦半導體負責人更是認為,歐盟為《芯片法案》分配的資金遠遠不足以實現其為2030年設定的目標。有分析指出,歐洲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推出的《芯片法案》尚且面臨資金不足問題,要讓歐洲現在斥巨資跟美國打貿易戰,其中的難度著實不小。
此外,在烏克蘭危機持續的背景下,美歐間加強戰略合作的強烈意願不容忽視。10月26日,美國和歐盟設立了“通脹削減法案行動小組”以解決相關問題。有分析認為,此舉表明雙方均希望通過接觸與合作化解問題,避免矛盾升級。據報道,美國—歐盟貿易和技術委員會將於12月5日召開新一輪會議。歐洲在這個時點頻頻發聲,未嘗不是一種談判策略。當然也不能排除美歐在磋商時將打壓第三方引為籌碼的風險,這是尤其需要警惕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