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5日電/據中國僑網報道,“《女史箴圖》為何會在大英博物館?古埃及人的文字想表達什麼?”在大英博物館,有一群中文講解員,他們回答著游客跨越千年的問題。近日,多位講解員接受記者微信采訪,講述他們搭築中外文明交流之橋的故事。
早上7:30起床,收拾完前往地鐵站,出站後直奔大英博物館,然後迎接客戶、分發設備、寒暄暖場,“遇見英國”團隊創始人常吉作為講解員的一天便開始了。近十年的博物館講解經驗讓他成為擁有百萬粉絲的歷史文化博主,他說,每個人都有和文物對話的需要,講解員則是促成對話的橋梁。
“縱向穿越、橫向比較是大多數人通過文物對話歷史的方式。”作為世界上最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約有800萬件展品,其中包括超過2.3萬件中國文物。“游客不僅可以於方寸間穿越千年,還可以橫向對比不同國家在同一時期的文明成果,講解員則為他們提供思考的方向。人們會在接近歷史全貌時心生敬畏,這讓我們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我認為這便是全球化視野的意義所在。”常吉說。
講解員是一份需要熱愛與熱情的工作,他們常年游走在博物館之間,而對大多數游客來說,閱覽文物則是難得的機會。
文物究竟是擁有更重要,還是存在更重要?“十幾年間,我們接待了逾20萬名游客,也常探討這一問題,而每當中國游客看到跨越大洋的文物安靜地躺在博物館裡時,好多人從糾結中釋懷。我們希望通過社交媒體,讓人們看到中國文物過得很好,它們記錄了中國歷史,正以獨特的方式講述著中國故事。”“遇見英國”團隊創始人安然說道。
安然稱,很多華人家長帶孩子預約中文講解,這些孩子從小接受雙語教育,學習中國歷史,可以說,海外中國人有著更加深厚的愛國情結。
從遙遠的仰韶、良渚、紅山文化,到古老的青銅、唐代的三彩、明代的瓷器,燦爛而輝煌的中華文明給了海外講解員文化自信。安然最喜歡駐足中國瓷器展廳,“不僅是因為中國的高溫瓷技術領先世界,更是因為中國瓷器的絕美,從汝窑到青花瓷,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看總會有不同的體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