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30日電/據海外網報道,《兩黨基礎設施法案》《芯片與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自去年以來,美國以各種名義通過的多項法案,都包含了歧視性的電動汽車補貼條款。這些條款破壞了全球公平競爭的產業發展環境,損害了他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招致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世界多國的反對和批評。專家分析指出,為了促使制造業回流美國和實現自身的再工業化,美國通過一系列歧視性法案,一方面誘迫各國企業赴美建廠,一方面大搞脫鈎、斷鏈,擾亂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劇了全球經濟衰退風險。
多項法案 引發多國不滿
當地時間10月19日,拜登政府宣布,美國能源部將從去年通過的《兩黨基礎設施法案》中提供28億美元贈款以支持本土電池供應鏈。據統計,款項將提供給12個州的20家生產制造企業,投資的電池相關組件可用於電網和電動車。同時,拜登政府發起一項美國電池材料倡議,致力於動員整個政府,確保用於電力、電氣和電動車的關鍵礦物材料的穩定持續供應。
近幾個月來,美國政府已經出台多項涉及電動汽車的政策法規,引導相關制造業回歸美國本土。
芯片是電動汽車的重要零部件。8月9日,美國政府正式通過了《芯片與科學法案》,將撥款527億美元以支持芯片公司的研發和生產。接受政府資助的公司10年內不得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受關注國家”擴大先進產能。基於此法案,英特爾、美光科技、高通和格羅方德半導體、台積電、三星等多家企業已經公布了巨額投資計畫,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俄亥俄州、紐約州等多地新建工廠或擴大產能。
8月16日,作為《通脹削減法案》中的一環,美國政府重新修訂了電動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購置補貼和稅收抵免政策,并新增了提供優惠的條件——汽車必須在北美(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生產,并且一定比例(逐年提升)的電池零部件和關鍵礦產必須在北美生產和采購。
對一些深陷能源危機的歐洲企業而言,這些補貼政策頗具吸引力。近日,英國本土電動車新銳Arrival率先做出重大決定,離開英國“大本營”,奔向美國“新天地”。特斯拉也選擇將正在德國生產制造的4680電池產綫搬回美國。10月19日,德國寶馬集團宣布將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進行新一輪價值17億美元的電動汽車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