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治理的行動指南
文章分析,冷戰結束後,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極大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過去數十年,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不斷延伸和拓展,帶動了生產要素全球流動,助力各國各地區經濟發展。關於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符合各國共同利益”。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為全球發展提供強勁動能,也帶來一些新情況新挑戰,需要認真面對”。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經濟進入中低速增長軌道,國際貿易和投資增長乏力,國際金融市場頻繁動蕩。世界經濟格局演變過程中全球問題的積累,對全球經濟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時代發展現行全球治理體系不適應的地方越來越多,國際社會對變革全球治理體系的呼聲越來越高。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國際社會大家的事,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使關於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主張轉化為各方共識,形成一致行動。”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的指引下,全球經濟治理要抓住以下重點:共同構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維護世界經濟穩定大局;共同構建開放透明的全球貿易和投資治理格局,鞏固多邊貿易體制;共同構建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共同推動綠色發展合作;共同構建包容聯動的全球發展治理格局,以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目標,共同增進全人類福祉。
新發展格局的實踐邏輯
文章強調,近年來,隨著外部環境和中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中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客觀上有著此消彼長的態勢。面對更加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中國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以我為主,用改革開放和自身發展的確定性對衝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將外部壓力轉化為改革開放的動力,加快推進改革開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中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這些重要論述闡釋了以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經濟全球化的實踐邏輯。
要看到,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進程中,我們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不斷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更加從容和自信地走向世界、擁抱世界。
負責任大國的時代使命
文章稱,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始終堅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正確義利觀,以義為先、義利兼顧,構建命運與共的全球夥伴關係”。這為大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承擔應盡責任和義務提供了指引。
正確義利觀凝練著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發展同發展中國家整體關係的基本原則,豐富著新型國際關係理念的深刻內涵。在道義層面,正確義利觀反映了中國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履行國際責任、維護各國平等地位、反對霸權主義等主張,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的國際道義基礎。在利益層面,正確義利觀倡導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反對贏者通吃、零和博弈。正確義利觀尤其強調在與發展中國家合作中要“以義為先”“多予少取”,展現了中國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的大國擔當。
同時,中國積極為全球應對發展和安全挑戰提供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中國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為破解全球發展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為彌補和平赤字、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指明了方法路徑。
中國特色與全球意義的有機統一
文章指出,習近平經濟思想具有鮮明的開放性,是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引領未來的科學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倡導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現代化道路並沒有固定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方面,在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充分體現出中國特色。在中國的實踐進程中,已經發生並仍在持續的很多現象難以從西方理論中找到合理的解釋,很多問題需要我們作出原創性的回答。習近平經濟思想充分挖掘中國經驗對理論創新的重大價值,全面展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另一方面,所貢獻的中國方案具備顯著的全球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全球化在形式和內容上面臨新的調整,理念上應該更加注重開放包容,方向上應該更加注重普惠平衡,效應上應該更加注重公正共贏”。這為其他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貢獻了中國經驗,為其他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新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