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善用銀行防擠兌,走出危機靠流動
http://www.CRNTT.tw   2022-10-11 15:04:42
  中評社北京10月11日電/善用銀行防擠兌,走出危機靠流動

  1.源起中介

  從亞當·斯密開始,經濟學就關心市場分工與迂回程度對經濟繁榮的影響。大白話來說,就是中介機構多不多,對經濟發展很重要。因為中介機構多,一來表示分工越來越細,二來表示市場迂回程度加深,這樣經濟就越能借助這些毛細血管蓬勃發展。當然中介機構多,也意味著其中一些會出問題,尤其是例如血管破裂甚至主動脈出問題,對整體經濟而言就是噩耗,這時候通過什麼方式來幹預,以保證經濟體平穩健康運行,就成了關鍵。

  對整個經濟而言,所有金融機構其實都是中介組織,而它們又涉及分配經濟中最重要的資源,那就是錢。把錢借出去的人,自然希望獲得回報,包括利息和投資回報等;而想貸款的人,比如說用貸款買電腦,借房貸買房子,或者投資設廠要貸款等,是要用錢來消費或投資或兼而有之。那麼,誰來協調借貸雙方保證錢能有效分配到收益最高的人手裡呢?就是銀行和其他類似銀行的金融機構了。

  可想而知,銀行和其他金融中介組織對經濟發展而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銀行和其他金融中介組織的角色與設立初期相比,已經有了更大發展。比如說,現在的銀行不僅部分充當監督者來監測好的或壞的貸款者,也相互之間建立起信貸渠道進一步拓展金融市場。但正如前面說的,銀行和金融中介組織也有自身的問題,這些問題在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會進一步放大,更進一步拖累經濟複蘇,產生“大蕭條”或者“大衰退”。那麼,又該如何應對經濟危機中的銀行呢?聽之任之還是國家及時主動出手拯救銀行於危難之際?

  所以,如何理解銀行和金融機構的角色,到如何理解它們和金融危機的關系,以及如何應對金融危機,都是經濟學中的重頭戲。202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伯南克(Ben Bernanke)、戴蒙德(Douglas Diamond)和迪布維格(Philip Dybvig)三人,以表彰他們在上述問題研究上的貢獻。本文擇要簡述他們的代表性貢獻,尤其是戴蒙德和迪布維格(1983)的“期限轉換(maturity transformation)”模型,戴蒙德(1984)的“代理監督(delegated monitoring)”模型,以及伯南克(1983)對大蕭條期間金融中介的研究。<nextpage>

  醜話說在前頭:雖然他們的研究能幫我們更好理解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角色以及它們和金融危機的關聯,但也許并不能幫助預測恐怕也不能防止下一次金融危機。因為沒有一次危機只是個純粹的經濟問題。

  2.何為銀行

  讓我們從什麼是銀行開始說起。

  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銀行就是存錢的地方。你有工資或其他收入,然後存在銀行裡,存在銀行裡有利息收入,你要花的時候就取出來一點。對我父母這一輩的人而言,其他複雜的銀行業務他們是不懂也不想懂的,因為量入為出這種觀念的長期影響,導致他們對年輕一代的超前借貸消費完全無法理解。向未來借錢這件事,超出了他們的認知。不管怎麼說,銀行的第一大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存款。

  我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經濟學系,有不少同學現在成了地方銀行或其他類銀行金融機構的領導。不少同學的抱怨是,既擔心貸款發出去也擔心貸款發不出去。貸款發出去收不回來,那就成了呆壞賬,對銀行來說沒賺到錢,還得留准備金給存款人,如果存款人全額取款,那不僅要還本金還得加上利息,所以貸款發出去他們擔心風險。但是,貸款如果發不出去,恐怕更令人糟心,那就意味著銀行不能獲得收入,大家都得喝西北風。當然,今時不同往日,銀行還有很多其他的業務,例如可以同業拆借把錢短期內借給其他金融機構應急來獲得收入等。但總之,銀行的第二大基本功能是貸款給那些有需要的人或機構。

  一方面是吸收存款,另一方面是貸款獲得收入,光景好的時候,銀行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存款利息低,貸款利率高,也就是銀行一方面低價買進“錢”,然後另一方面再把“錢”高價賣出去,一高一低一入一出,這差價掙得是容易之極,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銀行的職位一度被認為是香餑餑。<nextpage>

  銀行吸收存款還有一個特征,就是能用少量的儲備金來吸收大量的存款。盡管銀行能以小博大,“小錢生大錢”這麼重要的一個經濟功能卻很少被研究。熊彼特倒是很早之前就意識到,金融中介對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金融中介能把錢有效配置到創新上去,而創新能驅動發展。

  然而,大部分早期對銀行的研究都集中在要不要限制銀行創造“信用”,說穿了就是要不要限制私人銀行創造“錢”。弗裡德曼等貨幣數量論者就認為,應當只允許銀行將存款投資於現金或無風險的政府債務,這樣貨幣數量才不會變動太大產生對經濟的衝擊。但這就忽視了銀行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中介功能,而這種中介功能能極大提升經濟效率。

  為什麼要有銀行?儲戶不存銀行直接借給要貸款的人,不行麼?例如莫迪格裡亞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很早就指出,如果交易無成本,那麼廠商從哪裡借錢怎麼借錢都不會影響效率。換句話說,有沒有銀行來充當金融中介,對經濟影響不大。

  但世界到處都是摩擦(交易成本不為零),所以銀行等金融中介組織起了潤滑經濟的作用。因為相較於儲戶直接借貸,銀行具有成本優勢,并且能够有效地調節借款人和貸款人之間的期限錯配,減少交易成本。而且銀行具有信用評估能力,這使得銀行能够以低於儲戶的成本發放貸款。這些特點加在一起,使得銀行兩面生花,不僅對儲戶,也對借款人有吸引力。

  不過,為什麼儲蓄者一定會選擇更安全、期限更短的投資?為什麼企業會希望將融資期限與投資期限相匹配?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巨大的交易成本,導致銀行在金融市場中存在的必要性?在戴蒙德和迪布維格之前,關於金融中介的理論分散不統一。

  戴蒙德和迪布維格1983年的工作,為金融中介提供了一個連貫的理論。他們表明,在合理的經濟假設下,銀行提供短期活期存款來資助長期投資是一個內生的最佳合同。這裡有兩個關鍵性的見解:第一個是,為什麼銀行貸款是經濟中最主要的融資來源,以及為什麼銀行資金來自於短期的、可贖回的債務,有其根本原因。第二個是,銀行本質上是脆弱的,會受到擠兌。下面展開來說。<nextpage>

  3.期限轉換

  雖然前面說銀行是香餑餑,看起來穩賺不賠。但問題是,哪有什麼是穩賺不賠的?

  存款,哪怕是定期的,存款人要取的時候也是隨時取走,流動性強,不太好預測;而貸款一般都跨期,尤其有些大額貸款是長期的,比如房貸或者給企業發放的貸款,又不能隨時拿回來。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來看,盡管資產獲益率比負債償付率要高,但銀行資產獲益的時間要長於償付負債的時間。這也就是所謂期限轉換:銀行可以將短期存款轉換成長期貸款。

  換句話說,銀行能將非流動性轉換成流動性,這讓銀行具備了提供流動性服務的能力。然而戴蒙德和迪布維格也指出,這種期限轉換使得銀行本質上是脆弱的,會出現自我實現的銀行擠兌。比如說,如果銀行不得不提前(在虧損的情況下)清算所有的長期投資,就沒有足够的資金來支付所有的存款。如果一個儲戶認為其他儲戶會從銀行提取資金,從而迫使銀行提前清算其長期投資,該儲戶就會在銀行資金耗盡之前跑去提取自己的存款。這就會造成擠兌。

  銀行把大量儲戶的錢匯集起來可以發放大額長期貸款,從而獲得更高的回報。因為一般來說,不可能所有儲戶同一時間會到銀行取出所有存款,所以用不同儲戶的錢打個時間差(期限轉換),銀行可以有效將儲戶的錢轉到貸款者一邊,創造流動性。但是如果儲戶聽說呆壞賬的消息,覺得自己的錢存在銀行裡有風險,以後拿不回來了,跑到銀行取錢,就有可能發生擠兌現象。擠兌是自我實現的,如果儲戶們之間一傳十十傳百,都說現在不取錢的話以後取不出來,那麼短時間內就會有大量儲戶取現,就真的會出現擠兌,銀行就可能會倒閉。

  戴蒙德和迪布維格在文章中還指出政府監管,如存款保險或最後貸款人政策,可以幫助避免這種失敗。解決銀行擠兌問題的一個辦法是暫停兌換,即銀行在一定比例的存款被提取後凍結存款。事實上,在美國引入存款保險之前,暫停兌換是遭遇擠兌的銀行的常見反應,通常聯合其他銀行一起實施以防止更廣泛的恐慌。在戴蒙德和迪布維格的模型中,當銀行確切地知道其客戶的實際流動性需求時,存款保險和暫停兌換都同樣運作良好。<nextpage>

  然而,銀行怎麼可能知道客戶的實際流動性需求?或者應該在什麼時候暫停兌換?所以,戴蒙德和迪布維格指出,還有另一種可能性是聯邦存款保險,即政府監管,保證用政府資金償還存款。

  存款保險是暫停兌換的一個很好的替代機制,即政府承諾在銀行缺乏資金時全額償還所有存款,但利用有效征收的事後稅來支付。他們認為,政府比私人保險機構更有信譽。最後,他們討論了存款保險的另一項實施方案:可以通過中央銀行作為“最後的貸款人”,以高於其清算價值的價格購買銀行資產。

  現在的金融從業者當然不會認為上面說的這些有什麼可以稀罕的,但在對銀行角色認識分歧沒有統一框架的時候,戴蒙德和迪布維格關於銀行的期限轉換作用和內生脆弱性以及如何監管的看法,極大增進了我們對銀行和其他金融中介組織的理解。

  4.代理監督

  從戴蒙德和迪布維格模型中產生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長期貸款流動性差?例如,給公司和家庭的長期貸款,就被認為幾乎是不流動的。或者問,為什麼銀行資產在持有到“到期時”比不得不“提前”清算或出售時更有價值?

  這就要談到戴蒙德1984年的研究貢獻,他指出銀行從借款人那裡收集了有價值的信息,這使得銀行的貸款在內部比賣給外人更有價值。也就是說,在這裡銀行代表儲戶對借款人進行監測,就使得銀行關系變得很有價值,因為銀行比外界多了一些關於借款人的信息。<nextpage>

  戴蒙德進一步指出這種“代理監督”是金融中介機構的核心經濟作用:投資者將其投資決策委托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代表他們投資於多個投資項目/借款人。金融中介機構在信息生產方面具有規模經濟,因此中介融資可以減少因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成本。戴蒙德也在這篇文章中形式化了信貸中介成本(Cost of Credit Intermediation (CCI)),這對理解銀行在大蕭條中的作用很重要。

  對單個儲戶而言,要去直接監督借款人的成本太高了。所以委托給銀行讓銀行去代理監督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儲戶又怎麼知道銀行有沒有“努力”為他們爭取利益呢?怎麼監督“代理監督者”呢?單個儲戶也不可能監督銀行,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保證銀行如實報告項目投資回報并償還儲戶事先約定的本息呢?

  換句話說,銀行為何會承諾在出現問題時盡可能努力地從借款人那裡收回資金?如果儲戶威脅要清算銀行,那麼他們最多只能指望從銀行得到一個較低的價值,這意味著銀行可以拖住儲戶,以提取其監督工作的全部價值。但銀行的代理監督優勢使貸款缺乏流動性,如果把這些貸款轉讓給外界,它們的價值會低很多。所以,銀行不僅會事先審核借款人的資質,也會在事後積極去收回貸款。

  另外一方面,由於銀行面臨內在的擠兌風險,如果儲戶認為銀行在推卸責任或以任何其他方式瞞著他們,那麼銀行就會為自己的失敗埋下伏筆。<nextpage>

  多樣化的貸款使銀行有可能通過接近無風險的債務為風險項目提供資金,銀行能够將風險較小、流動性較強的儲蓄輸送到風險較大、流動性較差的生產性投資。以這種方式創造流動性的能力是金融中介機構特有的。

  當銀行只貸款給一個借款人時,與儲戶直接借給借款人的情況差不多,這時候銀行沒有從代理監督中獲得任何額外的好處。但在現實中,銀行往往貸款給多個公司(項目)。一家大型銀行會使用成千上萬儲戶的存款,貸款給許許多多的企業家。戴蒙德模型的洞見是,多樣化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通過提供許多貸款)以及負債方(匯集許多儲戶的儲蓄)是銀行等金融中介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

  如果投資項目足够多樣化,并且相互之間沒關系,那麼只要金融中介機構適當地進行監督,它將始終能够支付其成本并給予儲戶所需的回報,對儲戶來說存款就成為無風險的事了。而且金融中介機構有動力履行其義務,以避免代價高昂的破產。所以,正是得益於代理監督,金融中介機構能够從多樣化的風險貸款組合中創造安全的存款。

  5.信貸蕭條

  為什麼要防止銀行倒閉呢?因為銀行倒閉的危害很大。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涉及大量儲戶,我父母那一輩的老百姓,辛辛苦苦幾十年把錢存定期放在銀行裡,就是為了將來養老稍微有點著落。如果血本無歸,他們該怎麼辦?所以,銀行倒閉的社會成本非常高。

  另一方面是,銀行破產處理起來費時耗力,單純從經濟上算賬,也是成本極高。更糟糕的是,銀行擠兌具有傳染性,一個銀行被擠兌可能會引發其他銀行被擠兌,盡管從運行上說,後面因為“傳染”被擠兌的銀行并沒有做錯什麼。

  大蕭條期間銀行業的衰敗歷史就是明證。大蕭條可不僅僅是個美國事件,而是影響全世界的經濟。宏觀經濟學界有言,如果你搞清楚大蕭條,那麼你就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伯南克等此番獲獎,又為此添加了一個有力腳注。<nextpage>

  之前研究大蕭條的經濟學家大部分是基於凱恩斯的研究,然後添磚加瓦。按照凱恩斯的看法,大蕭條主要是因為總需求下降使得經濟產出低於其生產能力。也就是說,按照1930年代初的生產力水平能生產的東西,要遠遠多於那個年代實際的產出,為什麼能生產而未生產?因為總需求不足。所以,凱恩斯給大蕭條的藥方就是,政府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促進總需求對抗經濟衰退。

  可能是因為凱恩斯影響太大,所以彼時經濟學家看政府角色以及貨幣和財政政策比較多,并沒有非常關注具體的銀行和類似金融機構以及不完美的信用市場在大蕭條中的作用。實際上從1930年開始,銀行業就陷入了恐慌,到1933年的時候,美國差不多一半的銀行都倒閉了。政府被迫暫停銀行業務,這事後被認為反而是一個轉機。在1933年大蕭條的高峰期,由於暫停兌換機制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1934年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應運而生。

  不過,之前大部分關於大蕭條的研究,都是把銀行破產恐慌當成是大蕭條的表現或結果,而不是當成解釋從1930年開始到後面大蕭條的原因。當然,也不是所有經濟學家都忽略了這一點。例如1963年,弗裡德曼(Friedman)和施瓦茨(Schwartz)在《美國貨幣史(1867-1960)》一書中就認為,銀行倒閉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是第一位的。銀行恐慌造成的存款急劇下降,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沒有用擴張性貨幣政策來應對這種下降,又造成貨幣供應量下降,進而導致通貨緊縮,加劇了經濟的衰退。他們還指出,進入恐慌的銀行實際信貸損失相對較小,但隨後的存款擠兌是貨幣存量急劇收縮的主要原因。弗裡德曼對大蕭條的看法還是通縮是個貨幣現象。<nextpage>

  而伯南克1983年發表的論文提供了一個新視角。雖然與弗裡德曼和施瓦茨相似,伯南克也認為銀行和銀行恐慌是大蕭條的主要原因,但不僅僅是因為它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伯南克提供了兩種解釋:一是銀行倒閉導致信貸供應下降;二是信貸需求的降低。伯南克利用歷史文檔和數據支持了戴蒙德和迪布維格1983年關於銀行擠兌加深金融危機的說法,也印證了戴蒙德1984年關於銀行倒閉破壞金融中介機構有價值的篩選和監督功能的論述。

  戴蒙德說的CCI,伯南克將之定義為“將資金從最終的儲蓄者/貸款人引導到優秀的借款人手中的成本”,包括篩選、監督和會計成本,以及由不良借款人造成的預期損失。銀行可能會選擇最小化CCI的操作,例如通過發展評估潛在借款人的專業知識;與客戶建立長期關系;提供貸款條件,鼓勵潛在借款人以有利的方式進行自我選擇等。

  但伯南克還指出了一個通過需求發揮作用的間接金融渠道,CCI的增加也可能提高信貸的成本,甚至會使一些潛在的借款人無法獲得信貸。雖然CCI的增加對現金充足的大公司來說可能不那麼重要,但對依賴銀行的中小借款人來說,包括農場、小公司和家庭來說,CCI的增加是有約束力的,他們會削減消費和投資。由此產生的需求減少抑制了經濟活動,導致價格下降和通貨緊縮的壓力。

  伯南克使用1921到1941年期間的月度數據發現,貨幣衝擊雖然重要,但只能解釋產出波動的一小部分,而加入CCI近似指標(倒閉銀行的存款和倒閉企業的負債)有相當大的額外解釋力,可以解釋大部分在大蕭條期間產出下降。

  小結起來就是,伯南克認為銀行活動收縮是有害的,因為它增加了CCI,破壞了貸款人和借款人之間的信貸中介,導致依賴銀行的借款人,特別是農場、小公司和家庭,受到嚴重的信貸限制,從而壓制了經濟活動,從而陷入了更深更久的衰退。也就是說,金融中介的失效,最顯著的表現是1933年的銀行業恐慌,銀行作為中介收縮導致信貸活動受限,是經濟衰退如此之深蕭條延續如此之長的主要原因。<nextpage>

  6.金融危機

  何以對銀行角色和大蕭條的研究,未能防止2007到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呢?而且已經知道銀行倒閉會造成恐慌,為什麼2008年美國政府還是讓雷曼兄弟破產而不伸手救援呢?而且如果意識到恢複斷裂的信貸流動渠道和重組破產債務人,都是困難和緩慢的過程,為什麼不在危機之初就出手注入流動性呢?

  2007年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前,美國經濟蓬勃發展,尤其是房地產行業,房價迅速上漲。再加上其他類型的家庭債務(如汽車貸款和信用卡)同時增加,導致家庭負債率非常高。沒什麼錢以及收入微薄的家庭,也因為能貸款而買到房子車子。

  雖然大多數貸款傳統上是由受監管的銀行提供的,但越來越多的信貸中介和期限轉換部分已經轉移到了不受監管的市場中介,即所謂的影子銀行部門。而傳統銀行也越來越多轉向貸款重新打包分銷,并將其證券化出售給投資者。傳統銀行中介模式被延展成了一個長長的中介鏈條。

  但正如戴蒙德和迪布維格的分析所展示的那樣,中介鏈條本身就蘊含著風險。當貸款被證券化時,借款人的信用評價就會惡化。從2006年開始,美國家庭抵押貸款的違約率開始上升,特別是在次級貸款部分,隨著美國房價開始下跌,抵押貸款信貸損失的增加,銀行的償付能力開始惡化。<nextpage>

  由於經濟形勢變壞一開始比較緩慢,并且影子銀行部門成了漫長中介鏈的一環,所以一開始世界難以察覺美國抵押貸款和貸款市場的風險。而等到風險累計到一定程度時,又為時已晚。

  金融恐慌的最初跡象發生在2007年7月底,德國工業信貸銀行IKB宣布,它在次貸市場的大量風險敞口產生了重大損失。差不多同一時間,法國巴黎銀行宣布它無法對其次級抵押貸款資產進行估值,給批發資金市場施加了巨大的壓力。2007年9月,在商業票據和銀行間市場為其業務融資的英國抵押貸款機構北岩銀行發現自己面臨流動性危機,不得不被英國政府拯救。2008年3月,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因其對抵押貸款支持的證券的各種風險敞口而接近倒閉,并發現越來越難以翻轉其短期債務。為了避免破產,貝爾斯登在政府的協助下被摩根大通收購。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破產和政府對保險公司AIG的拯救將金融恐慌推向了高潮,之後短期債務市場接近停滯。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越來越多的金融中介機構受到了壓力,包括政府資助的抵押貸款中介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最終它們都被置於聯邦監管之下。雖然短期資金市場的恐慌被平息,同時政府和監管部門也進行了大規模的幹預,但恐慌導致了銀行償債能力的惡化和貸款量的大幅減少,直到2010年才慢慢恢複。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實際經濟活動明顯放緩,反映在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生產和就業的大幅下降。

  伯南克2018年的文章,提供了各種金融渠道對大衰退嚴重性不同影響的證據。他考慮了兩種不同的影響機制:一是恐慌,由於對金融機構失去信心,減少了信貸供應;二是家庭資產負債表的惡化,導致去杠杆化和家庭支出減少。換句話說,伯南克的結論是,經濟衰退的主要驅動力是金融恐慌。

  按照戴蒙德和迪布維格的看法,如果沒有存款保險或沒有最後貸款人的幫助,期限轉換很容易因擠兌出現恐慌。與此相呼應,伯南克表明,啓動危機的基本面衝擊是住房部門的低迷,直到金融市場出現恐慌,接著這種恐慌導致了自我延續的擠兌,導致經濟急劇下滑。<nextpage>

  雖然只有少數銀行經歷了傳統的存款擠兌(如北岩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和瓦喬維亞銀行),但大多數擠兌發生在影子銀行部門。這些擠兌引發了金融危機期間幾家大型投資銀行的倒閉,包括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然而,由於商業銀行也越來越依賴短期批發資金來補充(保險的)核心存款,傳統銀行也受到了恐慌的影響,他們的反應是減少銀行信貸的供應,進一步減少了流動性,加深延長了危機。

  我記得當時坊間討論比較多的是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實際上,如果借款人可以很容易地轉換到其他融資渠道,那麼受到壓力的銀行削減信貸供應,就不會對整個經濟造成太大的破壞性。但正如伯南克(1983)和戴蒙德(1984)指出的那樣,銀行通過篩選和監督獲得的關於借款人的特有信息,使得企業很難用新的貸款人取代已經建立了關系的銀行。諾獎得主們的研究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2007年到2009年金融危機的理解。

  7.應對危機

  但是,如果諾獎得主們的研究既不能預測金融危機,也不能防止金融危機,那麼到底對現實有什麼用呢?

  2007年到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經歷的擠兌有幾個共同的特點。

  首先,它們涉及從事期限轉換的影子銀行,即中介機構向其資金提供者承諾提供短期流動性,然後將借來的資金投資於長期、流動性較差的證券。<nextpage>

  第二,影子銀行沒有受到與傳統銀行相同的監管,因此不受存款保險的保護。此外,即使是受監管的銀行,存款保險也不適用於其批發和銀行間資金,不能防止信貸額度的擠兌。

  第三,雖然擠兌的起源是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的損失,但它們最終導致了對最初的基本衝擊(即美國住房價格下跌和隨後的抵押貸款損失)風險很小的中介機構的擠兌,與戴蒙德和迪布維格說的金融恐慌一致。

  針對這些特點,基於諾獎得主們對金融中介機構角色和金融危機的解釋,一系列政策得以出台。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後,短期債務市場的恐慌促使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進行幹預,不僅為商業銀行充當“最後的貸款人”,而且還向重要的影子銀行(如大型投資銀行)提供支持。美聯儲的一系列計畫包括:定期拍賣機制(TAF),為存款機構提供長期資金,旨在幫助規避貼現窗口的恥辱;定期證券借貸機制(TSLF),允許一級交易商將非流動性資產換成國債;以及一級交易商信貸機制(PDCF),美聯儲用回購市場上接受的抵押品向一級交易商貸款。

  同時,為了確保抵押貸款融資將繼續提供給信用良好的借款人,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置於聯邦政府監管之下,財政部承諾了2000億美元(後來增加到4000億美元)用於抵押貸款融資。美聯儲也進行了幹預,大量購買機構抵押貸款支持的證券,目的是通過擴大中央銀行的中介來抵消金融中介機構提供的信貸收縮,從而降低抵押貸款的成本。<nextpage>

  最後,美國財政部啓動了問題資產救助計畫(TARP),涉及購買美國九大商業銀行2500億美元的優先股權。這些幹預措施,加上對這些銀行債務的臨時公共擔保,有助於穩定市場,特別是短期資金市場,或許有助於恢複投資者和債權人對金融機構的償付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信心。除了救市之外,對銀行和影子銀行,政府也加強了監管。

  戴蒙德和迪布維格及伯南克等的研究讓我們知道:一方面,銀行等金融中介對市場繁榮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它們又有幾乎無法避免的內在風險。他們的研究也讓我們去思考如何監管金融市場,使其能够發揮將儲蓄引向生產性投資的重要功能,而不至於不時地造成金融危機。

  可以說,沒有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關於銀行為什麼存在、在經濟中發揮什麼作用、為什麼內在脆弱的全面理論,以及關於大規模銀行倒閉的破壞性和持久性的後果經驗說明,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可能更為遲緩。盡管何種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或政策組合才是最佳的,還沒有蓋棺定論。但戴蒙德和迪布維格及伯南克等的研究,能讓我們有更好的能力來處理未來的危機,哪怕它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

  (作者李華芳為匹茲堡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研究生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與非營利組織管理)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